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实践的基本形式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认为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把实践区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是不够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至少应当分为物质生产实践、人的自我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等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实践形式,哲学界通常说是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种说法不准确。所谓基本实践,应是指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存在,又是各个社会时代中多数人都经常从事的实践活动,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交往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但科学实验不是。科学实验乃是依赖干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且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们所从事的专门活动。尽管科学实验自产生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也应当肯定它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但仍然不能与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相提并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这两种实践形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的社会实践 ,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因而它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多样的。传统的观点将实践的基本形式区分为 :生产斗争 (或生产实践 )、阶级斗争 (或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我觉得 ,这样的区分是不够的。实践的基本形式至少应区分为 :物质生产实践、人的自我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因而它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多样的.传统的观点将实践的基本形式区分为生产斗争(或生产实践)、阶级斗争(或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我觉得,这样的区分是不够的.实践的基本形式至少应区分为物质生产实践、人的自我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哲学界把实践的基本形式划分为三种: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种划分,在非信息化的社会里是可以的.而当今的社会是越来越信息化的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除上述三种以外,还应该包括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与传输的活动.下面从事实和理论上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传统意义上的实践基本形式,它们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存在,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技术时代,人类活动领域已向网络和网络化的方向扩展,网络空间的虚拟实践已经成为人类新的实践形式,它与传统实践形式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生义实践观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明确指出“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一样是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实验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来,已有一些同志对“三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 本期推荐的哲学文章,分别对基本理论提出探讨性意见。《人类实践的两种最基本实践形式及其关系》认为,尽管科学实验自产生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应该肯定它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但仍然不能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这两种最基本实践形式相提并论。《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事物的动态变化》从整体性理论着眼,质疑“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一古老哲理。《世界究竟何处来与归?》对老子的宇宙论做逻辑辨析,说是道先于天地的“先”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应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生产实践”,发展先进化应成为当代中国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活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当代中国“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作为整体与全面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构成分析研究实践的两个不同视角.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是以实践的内部结构要素是否发生本质变化为标准划分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全面生产实践是以实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内容为标准划分的三个不同的实践领域.两个视角面对同一个实践的现实世界,因此关系密切.一方面,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普遍地存在于实践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的契合,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在面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必须在理论上廓清“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推进“三个文明”的发展,通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提升“三个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三个文明”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理论原点,它科学地揭示了人和社会的本质,科学地解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不断需求,以皖西学院“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科技平台”为依托,有机地将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紧密结合,构建了以“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创新实验”3个实践教育模块为主体的4年不断线应用型本科实践教育新模式.通过采取开放式教学、教学—科研企业相结合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利用了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将学生实践教育内容直接和科学前沿的最新课题研究及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使省级科技平台在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为校内外其他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实践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是对恩格斯晚年提出的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坚持、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社会实践的核心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三位一体”的根本原则和与其内在的一致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于我们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空想社会主义以对民生关注作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的起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主要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建立平等社会;承认分配差别,保障社会福利;主张权利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高境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民生的根本保障;民生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解决民生问题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则经历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为特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借鉴世界发展理论,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创新型发展理念。和谐社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解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在目标和内容上的统一,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air of opposites - political work and vocational work - political work is the principal aspect of the contradicti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schools is to adhere firmly to putting proletarian politics in command and carrying out the "May 7 Directive." Divorced from this principle, one would go astray toward revisionism.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ng a school, it is imperative to overcome the two kinds of one-sidedness - to slight practice or to slight theory - pay attention to enlarging the worker-students' basis of practice (from the part to the whole, from proficiency in only one part or work procedure to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processes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raise the worker-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by studying higher mathematics and the relevant courses of vocational theory with problems in mind an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promote the unity of study and application, the particular and the general,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give impetus to technical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表现在它的最伟大的历史使命、最科学的哲学基础、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