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网络行业的发展,网络广告传播有效性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广告在利用印刷媒体和电波媒体进行传播时,都依据其媒体特性形成了一定的传播原则。这些原则提高了广告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效果。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广告传播时,同样应该注意传播原则问题,这将会大大提高网络广告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吴瑷瑷 《新闻世界》2011,(3):107-108
网络广告作为一种经济和文化现象,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还要与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相契合。充斥网络的"失范广告"和"问题广告",彰显出网络广告传播主体在真实性、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方面的迷失。网络广告的文明传播要求遵循"真善美"的原则,建构和谐传播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把握和引导网络广告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广告传播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Web2.0理念的出现以及对该理念的发展运用,使广告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手段和传播关系的革新,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传播环境的变化,让传统的广告运动中的多角关系发生了改变,广告主不再高高在上,广告代理公司的作用正在逐渐发生改变,或者说减弱,媒介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网络用户的地位不再消极被动,而是打破了传统的对于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垄断,掌握了传播主动权。本文在研究社会化媒体中的广告时,首先明晰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传播特征,并根掘这些传播特征,与广告传播相结合,归纳出广告信息流动的新特点,然后分析这种变化给广告传播带来的影响,辨明社会化媒体作为广告平台的价值所在,最终彰显出社会化媒体在广告传播中的价值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媒体新生态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思想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香农——韦弗提出的传播模式,渠道是广告信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当前,随着大量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传统媒体转型加速,各种媒体融合,共生的趋势持续演进,带来了整体媒体新生态环境。媒体环境的变迁,对广告具有深远影响,将推动广告传播流程中各环节的变化,由此催生出的新兴广告传播思想,对未来广告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意义。本文将在解读媒体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归纳媒体新生态的特点,分析其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进而结合当前业界实践,对新环境中的新兴广告传播思想的起源、内涵和影响进行初步梳理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网络广告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依附于各个互联网站,通过上网者点击相应界面链接的广告主网页,向大众传递商业信息或其他信息的广告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nternet已被媒体称为是继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后的第五大媒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进入网络广告市场。但随着网络广告的发展,网络广告中的虚假、夸大、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也伴随而生,严重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影响了网络广告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网络广告监管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已成为广告监管部门管理上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炳浩 《声屏世界》2011,(8):125+124
对广告主而言,整合传统电视媒体与户外电视媒体、网络视频媒体,进行组合传播可实现大覆盖率、低重叠覆盖率,同时又增加了跨媒体的广告曝光频次,实现了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新媒体传播时代,两股新生力量的崛起是我们不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媒体融合是当今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多种媒体的融合效应日益凸显.广告传播也不例外,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中,如何协同多种媒体传播广告,有效整合各媒体的特长,获取更大的广告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论述了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了媒体融合进程中广告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媒体融合中如何提高广告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传播环境的变化,富媒体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广告形式成为企业传播和强化品牌的有力传播工具。本文通过进行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广告调查,发现富媒体广告在传播企业品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策略和建议,促进富媒体广告效果的发挥,为寻求有效的富媒体广告传播和投放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生广告作为新的品牌营销理念出现,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广告存在形态。本文从原生广告传播要素和媒体特点出发,探讨原生广告传播中隐存的伦理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原生广告,对之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原生广告的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体.网络广告也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成为广告业的一个新秀.本文试图从分析网络广告的优势着手,以加强监管、分析目标受众、注重广告表现策略以及运用整合传播手段等角度探讨提升网络广告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广告互动传播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告互动传播的思想产生已近半个世纪 ,但只有现代互动媒体的问世 ,广告互动传播的概念才能形成并得以实现。广告互动传播的实现主要有两种 ,一是延时性实现 ,二是即时性实现 ;而在即时性实现中 ,网络广告、数字电视广告、手机广告成为三种主要的形式。由于媒体间呈现整合趋势 ,因此互动一体化也将成为广告传播的总态势  相似文献   

13.
王凤翔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91-96,111,112
本文以美国为例,从广告批评视角看西方传媒业发展对广告自由法制原则的解构。西方国家的广告法制原则主要包括自由原则、真实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等。媒体为利润在传播内容中为大广告主服务,大广告主通过媒介所有权垄断与利益关联使媒体成为其喉舌,通过游说构建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法律,解构了西方广告自由法制原则,解构了广告对自由传播、公信力与社会责任的文明诉求。这种解构不是对广告法及其具体规定的一种明显违背与直接违反,而是对广告法治精神的一种解构。  相似文献   

14.
网络广告计价模式一直是网络广告实际运作中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和媒体三方最为关心的问题,而采用何种方式计价的焦点在于网络广告效果问题,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是制约其发展的巨大瓶颈。本文在详细分析现在流行的三种主要网络广告计价模式基础上,采用加权计算方法,提出了对于广告主和媒体都能找到利益均衡点的新的综合付费模式,并推导出采用加权计算方法评估同一媒体不同版位和不同媒体的广告效果公式。  相似文献   

15.
张如成 《新闻界》2006,(6):112-112,91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利益的驱使.国内虚假违法广告问题日渐突出、屡禁不止。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工商管理等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对大众媒体刊播广告的监管体制不健全、不规范分不开。大众媒体是广告信息传播的最佳平台。而虚假广告正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才得以广泛传播,因此说大众媒体在虚假违法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12):11-16
媒介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新闻业面临的最大变革,也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动。媒介融合是构建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全媒体传播规定了媒介融合发展现阶段的现实路径。本文基于"四力媒体"与"四全媒体"的价值坐标,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核心原则下,对当下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价状况进行了问题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名网络传播学匡波给网络广告的定义是:“网络广告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或简言之,网络广告指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和表示的基于互联网的广告。”网络广告发轫于1994年的美国。当年10月14日,  相似文献   

18.
网络广告的口碑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潇 《新闻界》2007,(3):101-102
中国网络用户在2006年已经过亿,网络传播的影响力愈加强烈,网络广告由于本身良好的互动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受到传播机构的重视,口碑传播方式利用网民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使讯息迅速扩散传播,广告专业人士应深入了解网络广告口碑传播的特点,利用口碑传播策略提升网络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网络广告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兴的"第四类媒体",网络广告(Web Ad)是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是确定的广告主以付费方式运用互联网媒体对公众进行劝说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影响人们对所做广告的商品或劳务的态度,进而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7):59-63
本文所研究的"微广告"是指依托微信、微博、QQ等主要自媒体平台与"微片化"的受众进行沟通与传播,重点关注微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下所呈现出来的分享形式与扩散特点,剖析广告主在运作微广告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内容与表现形式直白单一、过度推送造成干扰、垃圾信息引发反感等问题,进而从微广告的自我定位、信息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和互动、信息传播频率和时机等层面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微广告的运营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