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教育》2008,(10):24-24
曹长德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全面推行所激起的冲击波,并不限于学习本身,实际上它已经涉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取成果,而是为了以课程形式确立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和总结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斗争和对抗的历程,分析各个时期这一斗争的不同特点,研究其现实对抗的具体表现和可能结局,是对这两种20世纪主要意识形态关系的概述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幽灵说”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忽视了这部分内容。德里达通过描述幽灵的生产及其运作,通过“幽灵说”的逻辑,揭示出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和“宗教性”两大不可化约的特征,由此指出意识形态是不可界定和解构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如同一般信仰一样具有自主性和自动性;意识形态同时还包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即意识形态在建构的同时蕴涵着批判、解构自身的维度。德里达的幽灵说及其意识形态理论实际上发动了一场以幽灵的“游荡学”对抗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全面推行所激起的冲击波,并不限于学习本身,实际上它已经涉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取成果,而是为了以课程的方式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越南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它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中美关系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国家间相互对抗、相互冲突的必然因素;战争不是解决国际冲突的最根本办法,只能“两败俱伤”;只有加强沟通,中美才能“双赢”。  相似文献   

6.
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意识形态二维操纵角度指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写作与翻译的外部搡控与文本内作者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对抗,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批评。并指出:翻译批评不能只停留在外部,而应深入到文本内部,扩大对文本的解读权力,以促进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有二: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9.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目前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在多元意识形态对话与对抗并存、交融与消融共在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高校要不断强化党委领导,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充分借助大数据优势,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增进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不断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制度化,从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作品在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一度得到大量译介。这一译介高潮不仅反映了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的流变,亦体现了诗学的影响。然而,内因(文学家及诗学观念)毕竟是在外因(赞助人及其意识形态)所制定的参数内起作用。所以在对辛氏的译介中,意识形态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审美超越意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以文艺的审美特性对抗意识形态,另一条则将意识形态作了区分,强调“审美”意识形态而拉开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距离。两条路线分道扬镳,一条走向了现实批判的方向,试图以审美的方式弥合生存的裂隙;另一条紧握审美之根源,以此描绘审美的完整品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文艺意识形态性问题的讨论应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原典,首先弄清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论述的,有些什么观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才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有五个要点:文艺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经济基础是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源,但不是惟一根源;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还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文艺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同属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五个要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理论有待于我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把握。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全面推行所激起的冲击波,并不限于学习本身,实际上它已经涉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荻取成果,而是为了以课程的方式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该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这里讨论文学的情感特征并不是为了把文学从其他意识形态中区别开来,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理论界早已完成。本文提出情感特征是为了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划出一条界线来。艺术的各门类发展如此迅速,再笼统地来谈它们的总体特征已显得十分背时。  相似文献   

15.
在中美建交前后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双重考量下的结果。一方面,意识形态渗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又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基。同时两者又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双重运作来达到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们今天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两性之间的对抗贯穿始终,然而渲染对抗并不是艾略特的目的,她只是借助于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人性进行剖析,对社会进行鞭笞。本文以小说中三个主要家庭中存在的两性对抗及其隐喻性为切人点,深究其形成的根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犹太宗教观等几个层面分析两性意识形态矛盾的形成因素,探讨物质化社会进程中人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成长与社会文明的整体演进之间的关系,从而阐释小说的深刻意蕴,揭示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阶段性、多维性,指出它具有否定性(虚假意识)和肯定性(局部的真实表现)两重视角。马克思认为阶级社会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出某种超阶级的理论;对于文学而言,只要是在一个阶级社会还未终结的环境中,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认定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这使得审美意识形态具有了加洛蒂所说的"无边"性。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的叛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必然现象,这种叛逆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与父母师长之间产生对抗。青春期的叛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炼狱,就像蛇要蜕皮,蛹要化蝶,火山要喷发,竹笋要破土。青春期的少年总希望与成人的世界进行对抗。不过,千万要记住,这种叛逆和对抗只是独立前的练习,单飞前的锻炼!不是为了叛逆而对抗,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的叛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必然现象,这种叛逆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与父母师长之间产生对抗。青春期的叛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炼狱,就像蛇要蜕皮,蛹要化蝶,火山要喷发,竹笋要破土。青春期的少年总希望与成人的世界进行对抗。不过,千万要记住,这种叛逆和对抗只是独立前的练习,单飞前的锻炼!不是为了叛逆而对抗,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相似文献   

20.
青春期的叛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必然现象,这种叛逆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与父母师长之间产生对抗。青春期的叛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炼狱,就像蛇要蜕皮,蛹要化蝶,火山要喷发,竹笋要破土。青春期的少年总希望与成人的世界进行对抗。不过,千万要记住,这种叛逆和对抗只是独立前的练习,单飞前的锻炼!不是为了叛逆而对抗,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