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崔永元说     
我好几年没见到小崔。最后一次大概是两年前通电话,他说"这个时代太二了,我不跟了",然后扭头转身去做历史。后来在《我的抗战》看片会上,他说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学完中师课程去一所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实习.一天上午,我上语文课,导入语还没说完,"报告!"一位同学气喘吁吁打断了我的话.我正想"请进",忽然发现这位同学是我班有名的捣蛋鬼,仔细一看,他的两手都是灰,满脸全是汗.  相似文献   

3.
赵静 《班主任》2014,(7):15-15
正一天中午,小唐皱着眉头来找我:"老师,没饭了!"原来,小李因故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先去给小李送饭,结果回到教室时饭已分完,没他的了。因为以前偶尔也发生过少饭的事情,所以我马上领他去食堂又要了一份。回来的路上,他小声嘀咕着:"早知道就不帮小李拿了,好人没好报!"我听后觉得他的想法有些偏激,但当时并没多说什么。  相似文献   

4.
幸识汪静之     
28年前,我在城东一所中学教书.一次因学生小汪生病,就去他家探望,走进望江门的一座大杂院,见一位瘦弱的老人正在生煤饼炉,虽衣着很旧,却也干净,见我是生人便微笑引路.家访时,小汪的父亲悄悄告诉我,他便是杭州大名鼎鼎"湖畔诗人"汪静之.汪静之,我还是在读中文专业时就已熟悉了这位老乡,记得课本上说,先生是安徽绩溪人,9岁时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学堂(今杭高).在五四运动新文学浪潮冲击下,他与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等人组成杭州最早的新诗诗社--湖畔诗社,并合作出版了诗集《湖畔》,为杭州的新文学运动开启了革命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尽管我没能在现场感受张齐华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超艺术,尽管他还是一位未满30岁的小伙子,但我还是要用"高超"与"艺术"这两个词,表达我对这堂课的敬意.  相似文献   

6.
项学著 《师道》2003,(7):54-55
1984年8月,我从安徽教育学院毕业后,刚回到我原来任教的学校上班,便从我的一位小学时的同学那儿得到一个消息:华老师去世了。我对这一噩耗并不惊讶,甚至似乎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一个先天残疾的佝偻病人,一个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前后胸凸起、双腿呈X型站立的病休教师,两年前就已住进医院,其生命之火能延烧至今,已是非常之不易了。于是,我赶到了华老师家,他的儿子把我带到他的坟墓前———这是一座静静地躺在大别山区随处可见的那种马尾松林和低矮的灌木丛中的新坟,红黄的土块上已生出丝丝的新绿。没有墓碑,没有翠柏,没…  相似文献   

7.
年前张瀚来北京找我。他要去西藏途径北京,我是途径北京却不知道去什么地方。
  我们在麦当劳见面。
  续了两次杯,很默契地谁也没提到付媛媛。
  临走张瀚给了我一张请柬,新郎是他,女的我不认识。  相似文献   

8.
茶几事件     
周六下午,同学李天洋来我家,邀我去打篮球.当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在现场直播NBA球赛.我和李天洋都是NBA的铁杆球迷,两人便说好看完球赛再去打球. 看着电视里精彩的灌篮动作,我的双手直发痒,忍不住拿起篮球,一边看球赛一边运球玩.爸爸坐在沙发上说:"儿子,要打就去篮球场,不要在家里打."我假装没听见,仍然边看边玩.爸爸也是篮球迷,他见说了几遍我都没听进去,就没再多说,继续津津有味地看他的球赛.  相似文献   

9.
事情虽然过去四年了,我却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敢对学生"叉叉"了事了. 四年前,陈小伟是我班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连模样儿瞧着也不顺眼,是那号"鬼见愁"的人物.我坚信,在学校师生中,他远要比我们有的老师闻名.接手他以后,我奚落他的次数比正眼瞧他的次数多.我恨医学还不够发达,要不给他修修脑就好了.  相似文献   

10.
钻石故事     
10年前我16岁,情窦初开.在一个女同学家里,她哥哥的一个叫阿豪的朋友令我怦然心动……不知怎的,我和这个大排档的厨师便拍拖起来.不久,父亲就发现了我们的恋情.强烈的逆反心理却使我置父亲的打骂如耳边风.他终于没办法,也不怕家丑外扬,求助于我的班主任了.我觉得挺可笑,因为这班主任恰恰是我读书以来最不怕的老师.没一个同学会怕他,  相似文献   

11.
不愿上天堂     
<正>从前有个名叫拉拉的商人,他的乐善好施远近闻名。一天,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受到了拉拉的热情接待。圣徒对他说:"你的义行为你在天堂赢得了一席之地。现在我就能带你上天堂。"拉拉看起来很无奈:"现在恐怕不行。我妻子几年前去世了,儿子才10岁,还需要我照顾。15年后他25岁,应该能打点生意了。那时我就可以去了。""就15年吧。"圣徒说,"到时我会返回,履行我  相似文献   

12.
我和侯宝林     
十七年前的一天上午,小王找我.他知道我和侯宝林有交往,要我陪他去侯府拜访,他是报社摄影记者,当然是为了拍照.拍完,已时近中午,我们起身告辞.  相似文献   

13.
搜乐     
1.问路我一高中同学毕业后去高速路口当了收费员。一天,有个外国人来他窗口问路。外国人一口流利的英文让他一句都没听懂,但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告诉他不能在别人面前丢人,于是,他始终微笑着点头道:"yes!  相似文献   

14.
李楯 《教师博览》2012,(8):16-17
清华大学,已历百年.有些话要说. 被一些人称之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我的五太姨夫——他的夫人韩咏华是我奶奶韩俊华的五妹. 梅贻琦因在1949年前离开当时的北平去了美国,后又创办台湾清华大学,其间,还任过"教育部长",所以留在大陆的我们在很长时间一直受其影响——先是我父母,后是我兄妹,每逢运动,都要"交代";当时,有人说:梅贻琦是"战犯",最起码,也是"反革命".  相似文献   

15.
<正>第1章"头儿,直接带回局里去?"两个年轻警察一左一右,中间押着的人看上去还没睡醒的样子。"先弄到车里。"刘军说,"等会儿我过来。"他捏捏鼻根,感到头疼。"自从2084年重获和平以来,地月关系在各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刘军将车载收音机关掉,官方对12年前那场战争的描述越来越中性化了。地月关税谈判会议已经举行了4天,状态仍在胶着。刘军离退休只有几年了,又是个有勋章的老兵,这次会务维护的外勤,他算是帮局里个忙。因此他已经不像那些小年轻们,想趁重大任务捞些荣誉,而只想安安静静让事情过去。"你们看着点儿,我先去处理下——"他朝对街停着的房车做个手势。几个副手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6.
陈树 《教育文汇》2006,(4):41-41
同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他和妻子带着6岁的儿子去蹓冰场,看见别的小朋友蹓来滑去,他的儿子心痒了,也闹着要去蹓冰。他和妻子只好把儿子带进蹓冰场内。冰鞋还没穿好,性急的儿子就自己溜了出去,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孩子已经扑通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孩子哭着说:“以后我再也不蹓冰了!”  相似文献   

17.
结婚两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 先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是婆婆惟一的寄托,婆婆一个人扶养他长大,供他读完大学."含辛茹苦"这四个字用在婆婆的身上,绝对不为过!我给婆婆收拾出一间向南带阳台的房间.先生站在阳光充足的房间里,一句话没说,却突然举起我在房间里转圈,在我张牙舞爪地求饶时,先生说:"接咱妈去."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美好     
一篇几年前看过的文章了,现在还记得其中一个片段:夜深,散场,他在远处打着了车,汽车的大灯,在黑暗中对着她的背影,闪烁了三下,像他明亮的眼睛.她知道,他在说"我爱你",她微笑,但没回头,心里留下了一份缱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外公烧好了饭,我一边吃一边和妹妹嬉戏.正吃得高兴时,忽然,我把碗一碰,碗摔了下来,还好我的手一甩把碗保往了,可是饭倒了一地.一会儿吃完了,我正要去看电视,只见外公板着脸把我叫住了:"天顺,你还有件事没做呢!"我心里一震,结结巴巴地说:"我……有什么事没……做好……"没等我说完,外公就指着倒在地上的饭说:"就这个,里面可大有文章!"听他这么一说,我心不在焉地想:"家里粮食多着呢,何必小题大作呢!"但抬头看到外公生气的样子,只好乖乖地走过去低下头,去捡米粒.  相似文献   

20.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如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