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早在1989年,范用先生曾自拟过一则讣闻,其中有这样八个字:匆匆过客,终成归人。这份淡定和通达,让我陷入沉思。在中国干出版这一行的,大概无人不知道范用。有人叫他范老板,有人叫他范公,也有人叫他老范,称呼虽然不一,对他的敬重并无二致。他一生没得过什么大  相似文献   

2.
仙人掌女人     
不开伙,家里的厨房连锅碗瓢盆也没有。热水瓶总该有吧?"只要有水就好。"来访的朋友脸上已有进入荒漠的感觉。我说":要喝水,可以烧啊,不过只有电磁炉,在阳台外面。"连水都没得喝,她用绝望的声音问:"那你这里有什么呢?""有水  相似文献   

3.
“双休日”中的晚报董彩兰伴随着“双休日”的实施,晚报如何抓住良机,施“惠”于读者,使其将读晚报视为双休日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享受?如何使双休日的晚报在读者手中不是因为“没得看”才看你,而是因为不看晚报就像缺点什么似的那么重要而不可替代?我以为,有这样几...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再有什么特别牵心挂肚的东西了。您说,什么罪他没遭过,什么福他没享过,什么坎他没跨过,什么大起大落大红大黑大冷大热他没经历过?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都唱过千百遍了。但是,要有一天,谁要跟我说,嗨,老陆,你们家那一片的住户保不齐从今儿个起就全都上不了网了,我一准儿跟他急。那感觉就跟突然把我关进了小黑屋,或者把我扔进一个深八十米的枯井里后,就没人理睬了一样。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前宁可准备过头,也不要准备不足。"我们常常把记者的采访准备工作叫做"功课"。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否顺利进行、是否深入,都将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好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经常会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知己知彼,百战  相似文献   

6.
<正>"李嬢嬢,你屋头来水没得?""哎呀,还没得,问了自来水公司,说是哪儿在抢修,要晚上才来了。""哦豁,这哈子衣服也洗不成了,晚饭也要在外面吃了。""就是,停水好不方便哟!"前几天笔者家里停水,以上就是发生在小区的一桩对话,说实在的,要是现在评选一个新时代的"三大件",笔者觉得"水电气"绝对应该排第一。您  相似文献   

7.
编辑审美观新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序言 亚里士多德说:"在生活中也有休息,在这时可以消遣和娱乐.在交往中似乎也存在着分寸,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应该以什么方式说,不应该以什么方式说,怎样听也是这样.对什么人说以及什么人听,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家长说学生多次报名受阻,校方却说从未听到过类似汇报。这起校园血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谴责举刀刺向无辜者行为的同时这起惨案也拷问着当地有关部门努力调查事件真相的决心,以及全社会对待教育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9.
从五一劳动奖章,到迎香港回归万 人唱活动优秀组织者,在朱国权的人生 档案中,似乎就没有他没得过的奖。  相似文献   

10.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1.
记得什么人说过:“房间里若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也许,是一则推销书的广告这样写过。纵使是广告,若说得精辟,也不妨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12.
越剧《红楼梦》.无论哪个版本.都没得过国家大奖.但它却代表了越剧的巅峰和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4.
碎瓷片     
《出版参考》2004,(6):1-1
年轻人要离开时,他走过来握住我的手,把一块碎瓷器片放在我的手掌里。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像往常那样微笑着。一年后我和他结婚了。  相似文献   

15.
贴心人     
一日,在辽宁省人民政府信息查阅中心阅览厅里,一个男士边流着眼泪边说着什么,情绪有些激动,听他的口音是清原人,是什么让一个五十开外的男人如此伤心,又是什么让他不远“万里”来到省城呢?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语境不是虚无缥渺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诸如题旨、上下、时间、场合、对象、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化心态等等。人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语境的制约,或说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着语境,例如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  相似文献   

17.
莫言  华凝 《出版参考》2004,(12):18-19
中国作家在国外的所谓“演讲”,其实多半是自欺欺人。一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能来三五十人听(其中多半还是自己的同胞),已经很不错,有时候来上三五人,你如果还想拿出事先写好的讲稿读一遍,那离神经病也就不远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进饭馆,喝着吃着,该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二是中国作家中,就我所熟悉的范围内,给他一个题目立即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成理的很少,多半是满嘴烂蒜,把那些说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而已。  相似文献   

18.
张育仁 《新闻界》2005,(5):83-84
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又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开始入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任意的一个概念就像一团迷雾,这儿什么事情也不能用固定的方式来区分;这儿不存在预先确定的思想,在符号出现前什么也不能形成”因此,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能指+所指=符号.那么,什么是能指呢?他说,就是指称一个实在的客体,在电视节目中,就是指声音、图像和文字等;什么是所指呢?他说,就是指称这一实在的客体所含纳的理念、意念或者概念。  相似文献   

19.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 傅光明:老舍去世前一天,从文联回家以后没跟您说过什么吗? 胡絮青:什么也没说,他自己觉得那500多人没有他,700多人也没有他。全国文联斗田汉、夏衍,也没他,所以他才给文联打电话要去。  相似文献   

20.
心中的影象     
朱红 《出版参考》2005,(5):35-35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