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如何处理历史剧中"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长期关注。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关于这个问题艺术界、学术界仍然是悬而未决,亟待继续深入探索。应该说对于两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时代感始终是一个有意义而且不能避开不谈的话题。因为一部历史剧的成功与否与时代感有没有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有很大的关联。本文就从时代感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戏剧欣赏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时代感与历史剧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历史剧的研究与探讨,成绩斐然,但大多数仍局限于旧历史主义的观点之内。从新历史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争论很久的问题,沿着历史的文本性的思路重新审视历史剧的创作,用新历史主义的史剧观来分析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剧与历史是一种文述与演述、本事与新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的矛盾,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它是大众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予以适当的调适,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诗学》中没有明确提出"历史剧"问题。在莎士比亚时代,严格依据编年史创作的历史剧成熟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则打破历史剧的各种规范限制,以是否承载历史内涵的标准来评判是否为历史剧。在西方戏剧引入中国之后,人们更倾向于把历史题材剧理解为历史剧,而且所讨论的历史剧内涵越来越疏离于"历史"的限制。历史剧的"度"虽然难以把握,但反映重大历史真实的底线不应该违背。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历史剧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研究取得较高成就。微观方面的成就表现在对具体的本、创作主体和阶段性历史的研究:宏观方面注视历史剧概念、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马列论中涉及到历史剧的理论问题、历史剧对悲剧的贡献的研究。但是当代历史剧的研究相对缺乏本体研究和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8.
施炎  任小平 《文教资料》2008,(28):106-107
在元明清戏剧舞台上,历史剧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其中翻案历史剧,它们或还原历史,或曲笔历史,形态各异.那么作家们为什么不直书历史呢?本文拟从翻案历史剧的类型、作家创作动机、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此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萍 《文教资料》2010,(31):142-143
把编演历史剧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针对历史剧教学的这一优势.本文作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结合自身体会,对编演历史剧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剧是人们对于历史所进行的情感性认识,表达了民族对于历史的多元观点。在古今中外学艺术的历史上,历史剧大都是虚构的;对于历史剧的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是一种泛现实主义艺术观的专制的余脉。时下清宫戏的流行的重要原因,首先在于它们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其次是因为它们的通俗艺性质。历史剧不必要求历史的真实性,但是要求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和戏噱风格分别是历史纪实剧和历史传奇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是戏说历史,不是以传播历史知识为首要功能,不应以杜撰“历史正剧”的名称相标格。历史既不能还原又不能复制,史学家和剧作家在认知与重构历史时,表达方式和追求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剧作家对历史认知的正确与否、深度广度,既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接受社会检验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合度”和细节处理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一、必须探讨的问题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实际统治中国四十多年间,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承“贞观之治”启“开元盛世”.然而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作为女皇帝的她,被歪曲、被谩骂了千百年.1962年郭沫若先生修改发表了四幕历史剧《武则天》,一反封建史家传统腔调,力图恢复武则天真实的历史面目.郭老一改往日荒淫嗜杀的武则天形象,而使其成了一个有识、有才、有情的人民的好皇帝.在当时这个剧本曾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人认为《武则天》剧“符合真实又不符合真实,可以作为历史剧的典范.”应该说历史与历史剧是有区别的,历史剧不可能象历史记载一样不差分毫.但历史剧也不同于普通剧本,它的基本情节必须符合历史真实.郭老自己也表示:“我是想把科学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想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那么,郭老为我们提供的武则天的艺术形象是否与历史真实相符呢?我认为剧本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位鞠躬尽瘁、天下为公的人民皇帝,这种处理未免溢美过份,从而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国历史剧走红荧屏的现状,从观众接受心理的角度,按照消遣休闲、猎奇求新、解决现实问题和重构历史传统等需要划分,对中国观众乐于观看历史剧的现象,对中国历史剧究竟在哪些层面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作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剧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不失为一种教学的好方式。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历史剧也会对历史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学会选择和判断,做历史剧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历史课本剧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使得教师有效解决了教学难题,成为教师向学生直观传授历史知识的平台。如何编排历史剧及历史剧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发挥最大作用,还需教师在尊重历史、紧扣课标的同时与学生默契配合。  相似文献   

17.
罗定是广东省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干旱山区县。解放前,地主、资本家的盘剥和旱涝灾害,使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1970年代大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段话,课文标题叫《罗定山河披新装》。这虽然是四十年前的课文,但直到今天,其中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仍然代表着主流对一段历史的认识。这段历史除了地主、资本家,还有军阀、列强、晚清政府、国民党、国民政府、蒋介石、宋美龄,等等。  相似文献   

18.
历史题材影视剧一直是我国影视创作的主题之一,90年代以前的电视历史剧以正说为主,但进入90年代,戏说类电视历史剧开始盛行。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历史文学观念的变迁。文章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以及历史观两个方面阐明了对待历史文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上看到一篇中学历史教师的文章《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1]作者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将文章的部分观点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存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因为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古鉴今,历史观点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只有正确的历史观点才能发挥借鉴作用,如果是错误的历史观点,很可能导致谬种流传。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对于考生而言,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