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并且为此付出了很多:拼命工作,希望挣更多的钱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孩子真是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可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孩子并不买账,他们并没有因此快乐起来。原因何在?这要从幼儿快乐的源泉说起。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引起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幼儿的快乐来自外界事物对其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诚然,幼儿有一定的物质需要,但这个需要并不是他们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一味满足幼  相似文献   

2.
幼儿都希望在同伴和老师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幼儿经常获得成就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能自信地应对各种困难.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成就需要,努力满足每个幼儿的成就需要,进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5):48-4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失望等,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一、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一项相…  相似文献   

4.
何青兰 《今日教育》2007,(12):28-29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及社会各界的爱,爱是一种需求,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老师不经意的言行会成为孩子们辨别自己是否被爱的依据。在长期与幼儿的接触中,我真切地体会到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成人密切关注。有时一句话或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因此,教师每天都要注意和每个孩子交往,向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吻,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肯定的手势,都能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做到满足孩子的这种感情需求呢?  相似文献   

5.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给孩子什么都照顾得好好的,为孩子创造了一切条件,可孩子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长得体魄健壮、心智发达,他竟然常常感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其实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需要。我们所讲的家长不了解孩子,是指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揣度孩子的心理。他们很难客观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思考这个世界。因此,尽管他们满足了孩子的种种物质要求,但那往往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所以仍不能使孩子快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家长老师的细心呵护,更需要从身边环境中获取快乐。快乐的环境才是适合他们的成长主阵地。教师在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当遵循幼儿的特点,主动营造各种快乐的环境,引导孩子融入快乐的托班生活,开启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7.
张佳  赵敏 《学前教育》2004,(11):26-26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家园工作中,家长是否合作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他们的心意,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要求。当教师在了解家长心理的基础上合理满足家长的需求时,家长的热情就会越高,态度也会越积极。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六带一"的教养下,幼儿普遍存在着一些诸如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合群、不善合作分享等心理问题。《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园应该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幼儿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说,不读书的孩子不会怎么样,但读了书的孩子一定会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会充盈起来,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脸上会多几丝笑容……阅读,在孩子的心理萌芽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生十六七》2015,(1):15-16
1.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却不快乐 家长的补偿心理妨碍孩子内心成长 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尊心,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教师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注重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视培养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幼儿一个申辩的机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活泼向上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1.
"快乐教育"的内涵快乐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和行为表现。快乐的体验首先源于对需要的满足,若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快乐;需要不能满足,则会表现为痛苦。快乐即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2.
新的幼儿刚入园时,他们会或多或少表现出"分离焦虑",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孩子都会有。面对人生的第一次转折,怎样让孩子们尽快消除分离焦虑,融入快乐的集体生活,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可以采用双元教育: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幼儿园的教育。作为幼儿教师,面对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爱心和耐心,去理解、同情和维护幼儿稚嫩的心灵。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科学地教育孩子,他们会很快地消除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相似文献   

1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越小,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他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幼儿园必须与幼儿家长沟通,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他们形成“合力”,对幼儿实行多元化的协同教育。 不同的家长,性格、心态、素质会有所不同,所以,我在组织家长学习幼儿教育、幼儿心理理论的同时,还与家长进行“个性化”的沟通,以便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促使他们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有的家长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我们就把他们吸收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我园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交流育儿经验,并由家长代表将家教经验整理成文,在家长园地中刊出。这样做不仅使在园孩子的家长  相似文献   

14.
张亚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77-278
当下网络盛行,电脑、智能手机、各式各样的玩具,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成为了孩子手中的"玩偶"。对于各种游戏,他们无师自通,玩起网络游戏信手而来,连大人们不能通关的游戏,孩子们也能顺利过关,于是大人们为孩子拍手叫好,为之助威。有的家长索性放任,任由孩子玩各种游戏,从不过问孩子玩多长时间。他们忽视了网络游戏会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危害,这些危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的成长正是父母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现代教育观要求家长要在爱中学会科学地评价孩子。正确指导孩子玩是家长教育幼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掌握指导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长如何才能良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轻松地接受学习钢琴这件事,并且能很好地提高学钢琴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家长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准备。第一、弹琴是孩子们的一个新游戏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不喜欢游戏。我们可以在孩子刚接触钢琴的时候,就用各种不同方式不断地向他们灌输“学习是游戏”这种观点。一旦当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了,那他们就会相信学习钢琴是“好玩的游戏”,轻松感、无压力就会主导着他们自觉地学习。同时,我们的钢琴教学也要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投入到无限的音乐中去。第二…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孩子有很多家人宠着,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个性,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其实只要我们教育者细心观察、细心发现孩子的特点,找到切入口,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对他们的行为及时反馈强化,就能有利于幼儿是非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在现在的教育、生活中这种自由却成了一种奢望。孩子在幼儿园每天要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活动;放学回家,家长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领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老师和家长有没有想过,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快乐童年,孩子需要一个自由的、快乐的成长空间。都说青春期的初中生需要自由空间,其实幼儿园的孩子同样也需要成长的空间,而且由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及心理特点,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关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地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倍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教育在我国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幼儿来讲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所以在孩子的今后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比较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互动,且沟通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作为一名的幼儿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伟大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积极和家长沟通,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环境,以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入园的幼儿,大多数对父母都有非常强烈的依恋感。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园,老师把门关上后,幼儿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头转向门口,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哭声牵动着父母的心。萌萌小朋友边哭边说:"老师不要关门!我要找妈妈!"一句话,提醒了我。是啊,孩子离开父母,换了新的生活环境,对老师陌生,难免有一种压抑感,而敞开的大门,对幼儿无疑是一种安慰。从此,当家长送孩子时,我国的大门一直敞开着,以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教师再及时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们精神上就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在他们情绪平静以后,教师拿出玩具让幼儿摆弄,告诉他…  相似文献   

20.
蔡潇 《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71-272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的过高使幼儿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心理需要的特点,强调认识幼儿心理需要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实现幼儿心理需要的方法途径,以期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