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们战胜了对手。”“我们战败了对手。”“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能不能从…  相似文献   

2.
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一句中的“亲戚”,其义如同“父母”。有人跟我指出:“你讲错了,‘亲戚’并非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4.
开心果     
我教老师头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来,妈妈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你些什么?”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有教我,反倒问我‘一加二是几?’我就教给他说‘是三’。”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6.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其中的“间”字,课本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虽然这样注也有所本,但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高语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五题)中,有这样一个假设性的对话,原文是:“王曰:‘何为者也?’对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教材把“弄臣”注释为“皇帝狎近宠幸之臣”。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以戏弄臣”译成“在弄臣之间戏玩”。笔者认为这样注释和翻译似有不妥。其理由如次。首先,从词义上看。尽管“弄臣”在古代也是一个双音词,《辞源》对它解释是“为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并以《史记·申屠嘉传》为例:“文帝度丞相已困(邓)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依此说,“戏/弄臣”是可以讲得通  相似文献   

11.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对其中的“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文注本,如《中学生诗文疑难词句  相似文献   

13.
吊死鬼     
妹妹不认识“槐”字,便去问哥哥。妹妹:“哥哥,这个念什么?”哥哥:“这念‘鬼’。”妹妹:“老师教我的‘鬼’字没有‘木’字旁。”哥哥:“这是树上的吊死鬼。”吊死鬼@黄秋薇!530318广西横县峦城镇西亭街20号  相似文献   

14.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简介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注释于:向,介词。荆王:楚王。谒者:禀告的人。谒(yè)禀告或谒见。操:拿着。以:而,连词。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说(shuì):劝说。故:所以。是:代词,这。是……也:判断句式。明:表明,表示。乃:于是。点睛之笔1.是臣无罪,而…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 ,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 :或不符合文情语境 ,或不符合语言规律 ,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 ,亦以就教于方家。1、《晏子使楚》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又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第三册注释 :“王曰 :‘何为者也 ?’ :您就问 ,‘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 ,同‘何’。”按 :仅从语法上分析 ,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似不为错 ,但问话是…  相似文献   

16.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注释有明显瑕疵,现列举其四。 一、“臣请完璧归赵”,教材注为:“请,动词,仅表示歉(‘谦’字之误)逊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 此注有两点错误。一是矛盾。说“请”是“动词”,却又是“仅表示歉(谦)逊语气”,一个动词怎么会仅仅表示一种语气呢?显然前后矛盾。“请”字后面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9.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 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20.
幽默     
《江西教育》2003,(6):31-31
一 思想品德课时,老师教我们尽孝,向父母嘘寒问暖,问他们一天工作顺不顺利、累不累等问题。 第二天老师要同学报告父母的反应。一位同学说:“我的父母说:‘你缺多少钱,就说吧!”’另一位同学说:“我才倒霉呢!我父母问我:‘是不是今天发成绩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