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张宏 《教育探索》2006,(5):98-99
当前许多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表现为一种道德上的缺失。懂得“感恩”是良好品德的基础性素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唤起全社会关注与参与才会取得实效。“感恩”教育除了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协调配合外,还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文化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的“两会”上,“感恩教育”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有政协委员建议将感恩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12年将深入开展以“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父母、感恩故乡、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工作、感恩自然、感恩生命,在全区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将感恩教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感恩教育课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课程化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开设“感恩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全程式的实践体验,是强化感恩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所以,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但是,“感恩课”应有别于一般的课程教学,感恩教育的养成性、实践性、体验性、效果隐型性等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学校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现阶段学校在实践中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然而,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运动型思维”的桎梏?如何才能把感恩教育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培育他们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需要逆向地考量一下“感恩”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首先,孩子应该成为成人世界感恩的一个焦点孩子的幼弱是由人的生理阶段决定的,并…  相似文献   

5.
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文字,流露的是同学们对于“感恩”的领悟。正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市人大科教文卫主任夏秀蓉老师所说,帮助他人和回报他人的关爱,同样可以获得快乐,感恩既是道德的体现,也是自身人格的完善。所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学校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感恩”与“爱”的教育,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6.
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工具教育论”正在制造“孩子的成长苦难”。教育应当以教会弦子做人为基本理念,而教弦子做人应当从培养感恩意识开始。所谓感恩是指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感恩包含“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艾。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感恩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人之常情,“感恩”是传统美德,“感恩”也是人生一课。笔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把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一项新课程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感恩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感恩教育要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是逆向地考量一下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感恩教育要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结合,才能更有亲和力和效率。经济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注重智力投资及其教育的经济性和生产力的推动性;管理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人本管理的新思想;社会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教育的社会效应;其他学科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教育的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0.
“知恩图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试图对感恩教育.特别是幼儿感恩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找出其存在的缺憾.提出改进研究的路径.提高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水平.为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提高幼儿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以达到受教育者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目的。在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维持家庭温馨和谐、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确立“总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从认知、情感及实践三个层次确立“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内容体系,探寻“多渠道、全方位育人”的实施路径,构建“一主三辅”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1语文课堂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何谓“感恩”?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提到感恩教育,或许你会说:“这是家长的事。”或许你会说:“这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这是  相似文献   

13.
感恩意识缺失是当代“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感恩意识的缺失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碍于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有很多因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三个视角来看,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学校德育的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是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要从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认同、实践三个层面入手,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师教学工作、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少先队教育活动,让我们做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我们六(6)中队队员们刚刚接触“感恩”,都很好奇,不知为什么要感恩,怎么才能做到感恩。于是,我们开展了“说感恩、写感恩、  相似文献   

15.
由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感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将会变得和谐、亲切、健康,生命之树也将得到滋润。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缺乏感恩心而被取消受助资格”入手,对感恩教育概念、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找到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有下列启示:“仁爱”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核心;“孝悌”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义”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感恩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感恩教育要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的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是逆向地考量一下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感恩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但若采用频繁的唠叨说教,势必收效甚微。品德教学应当着重唤醒学生的感恩之情,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知恩者”“感恩者”“报恩者”,从而达成“教育于无痕之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它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的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  相似文献   

20.
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