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本文论述澳门从16世纪中期开埠以后实现了东西方的直接交往,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澳门葡人所经营的海上贸易对中国社会的“原始工业化”或曰“传统内变迁”的促进作用,以及中西文化交流通过澳门这个孔道对欧洲社会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催生了近代西欧的“启蒙运动”和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  相似文献   

2.
古老的中国是在西方侵略者的炮火逼拶下被迫进入近代的。鸦片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民族危机的严重,再加上中国历来就有舍弃固有观念、接受外来事物的传统,这一切由此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近代中西文化接触交流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大体上是循着技术、制度、观念,即通常所说的物  相似文献   

3.
从16世纪中叶到鸦片战争前夕,澳门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对中国天文、地理、历法、医学、建筑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学精神的思想家、科学家。中国的儒学文化及生活时尚等也通过澳门传到欧洲,在欧洲引起中国热,产生了一大批汉学家。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纪念。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势力扩张与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殖民性、封建性,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阻碍作用,加剧了近代中国农村的贫困.  相似文献   

5.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林则徐致力于了解夷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经济思想、法律知识等;同时,也向西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创了中国近代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因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接受外来新事物,介绍西方情况,吸收外来文化,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潮,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践者。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林则徐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澳门问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前,明清政府对澳门行使充分的主权,1888年中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几乎丧失了中国在澳门的全部主权。葡萄牙人混入、居留以至最终强占澳门是近代西方列强殖民征服和掠夺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早期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之一的郭实腊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身份复杂,颇具活力和争议的人物.他充当着传教士、外交官等多重角色.他一方面鼓动和参与殖民列强发起的侵华战争,为学界和国人所憎恨.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看,他在传播西方文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郭实腊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农民大起义,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精华,创立拜上帝教,奠定了农民起义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这无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澳门于1557年被葡萄牙人租住,至鸦片战争前夕,巳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城市。作为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点,澳门开埠后,西方的饮食文化随之而来。澳门曾以广府文化为主的饮食特色随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发生变化并带有明显的中西合壁的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明末至晚清,“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经历了明末的肇始期、墨海书馆发展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学会的繁盛期。直至近代中国华人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才终结。在与华人的合作译介过程中,传教士不可避免地竭力渗透基督教思想。但是,大量西书的译介仍然有效地传播了西学,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地区及内陆开办文化教育机构。近代新安县毗邻香港的缘故,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传教士,以香港和澳门为跳板,较早进入新安县进行传教办学活动。新安的教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对近代新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发端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的交织共同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而西方传教士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中西伦理道德思想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其本质区别表现在天人论、人我论、善恶论、认知论、价值论、目的论、理欲论、自由论、德智论、德法论10个方面。这种经过长期积淀的文化在人类社会走向一体化的同时,其独特的文化烙印愈发鲜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往程度的加深,人类将达成更多的共识。尽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融尚待时日,但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必将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馆藏资料为主要基础,描述清末福建美以美会教会两次内部争论,力图从新角度探讨清末基督教史。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并不是清末中国基督教的唯一代表。中国基督徒、西方传教士,同样是清末传教运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清末福建美以美会,传教士的内部矛盾与华人基督徒的影响密切相关。双方的互动交流构成清末基督教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流向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呈现出发生变换的情形,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要流向截然相反。因此证明一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主动还是被动、是高位还是低位、是主要流出还是主要流入,最终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文化交流的结果一定是融合,但在融合中独特和传统依然会延续。融合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全球化并非追求无差异的单一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并非推行文化扩张。应当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互动、推进融合的文化交流机制,改变西方强势文化主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带给人类的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