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每天,我除了工作外,看报刊多,剪资料多,写稿多,对工作、思想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工作中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奖励。我的主要体会是;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重要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关系。每天有十多种报纸,每月有几十种刊物,业余时间要看这么多文章,要想收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一般文章简要读,重要文章联系实际反复读,认真思考,从而找出改进和提  相似文献   

2.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3.
也说定位     
任何一家媒体,现在都特别注重给自己定位.比如,报纸是办给哪些人看的,就应该针对哪些人做新闻;栏目是针对哪些人开的,就应该针对哪些人说话.这一点当然没错.传媒竞争越激烈,就越要有针对性的产品;产品越要有针对性,就越要细分消费者.  相似文献   

4.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  相似文献   

5.
《南京报》在南京通称“市报”,是一张四开小报。小报小办,丰富多采,颇见特色,漫画便是其特色之一。我常见市报一到,人们争相传阅,竞以先睹为快的情景。人们各有所爱,总是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来读,不可能将报上的所有文章篇篇看完。然而报上发表的每一幅漫画则不可不看。不仅看,而且议;不仅自己看,而且介绍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我有几次没有及时看到报纸,就是听到同志们在津津有味地议论哪一幅漫画,才特意找到这天的报纸来看的。有一天,我路过唱经楼,见几个老太太立在  相似文献   

6.
办报,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同志们都是从地方报社或专业报社来这里学习的。在学习中,要立足自己工作岗位的特点,要经常思考,哪些是共同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哪些是《人民日报》的特点,哪些是你们自己报纸的特点,作好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办一张报纸,必须把自己的特点吃透,这样才能真正办出一张有特色、为读者所欢迎的报纸。有些同志是通讯员,写稿、投稿也必须弄清楚报纸所担负的任务,它所具有的特色。这样,你的稿件才能符合报纸的需要,也就是提高投稿命中率。我昨天收到一本刊物,叫《新闻与成才》,是解放军报社办的,其中  相似文献   

7.
我是报纸的忠实读者,无论工作怎么忙,每天都要挤时间阅读手头的报纸。出于我这个层次读者的需要,对如何办好地市报纸提出一孔之见。在日常工作中,我把报纸当作学习的重要阵地和指导工作的重要工具。我经常把报纸上有见地的改革论文、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有预见性的社会动向新闻、好的典型经验等,剪裁下来,然后抽时间仔细阅读和研究,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我还经常把重要文章复印交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去研究借鉴,指导一个方面的工作。多年实践证明,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我立志要坚持下去。为此,我读报最感兴趣的是经济、理论、社会新闻、重要言论等版面。但是,我发现目前地市报纸在  相似文献   

8.
出差到南方某小镇,在一家小旅馆刚住下,就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刚在服务台登记的女服务员。未等我开口,她先作了自我介绍,还拿出1本报刊剪贴本给我看。我匆匆翻了翻,上面还剪贴有我的文章。在交谈中我得知,她利用当服务员的机会,把每天旅客们留下的报纸都认真翻阅一遍,发现有好的文章就剪贴下来,3年下来已剪贴了3大本资料。不仅如此,她还靠报刊资料引路,开始自学写作,并已有十几篇言论和随笔文章见报。 出差回来已有些日子了,但那位服务员勤奋求学的故事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引发我一番思索。 一般而言,人们都讲究成才的…  相似文献   

9.
几个人在一起议论当前的报纸宣传,很自然地谈到自己喜欢看哪些文章。大家几乎一致的看法是,爱看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和工人日报的《小论坛》、《大家谈》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其原因有三条: 一是短小。每篇文章,要不了二三分钟就能看完。对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来说,生产和工作是很忙的,他们看到长而空的文章是头痛的。尤其在报纸种类比较多的今天,通过读报,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11.
说来也怪,我看报常常是站着看的。起因可能是过去家境贫寒,订不了那么多报纸,而我的专业又务必要每天多看几份报纸,出于无奈,只能到报廊、到图书馆、阅览室里,每天像候鸟一般站着看那些定时、定期挂出的报纸。此习惯从初中、高中、大学,以至工作,那么多年一以贯之,乐此不疲,而且,受益不浅,既不费一分钱看到了报纸,又尽情吸收了有益的营养。说来难以置信,但一个人有了兴趣、又有意志,铁杵也能磨成针,我相信“水滴石穿”这一至理。  相似文献   

12.
办报,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同志们都是从地方报社或专业报社来这里学习的。在学习中,要立足自己工作岗位的特点,要经常思考,哪些是共同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哪些是《人民日报》的特点,哪些是你们自己报纸的特点,作好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办一张报纸,必须把自己的特点吃透,这样才能真正办出一张有特色、为读者所欢迎的报纸。有些同  相似文献   

13.
学会评报     
评报,就是评论报纸,研究新闻业务。许多通讯员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眼睛只盯在写作技巧上,殊不知学会评报,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评稿的内容和范围1、评消息。报纸是新闻纸,是以发消息为主的。我们首先可以看报纸上发的消息数量多不多,对读者提供的信息广不广。《羊城晚报》一版的消息短而且多,平均每天二十二条左右,高出同类版面的报纸。还要看消息快不快,写得好不好,有哪些新的突破。2、评报纸上的言论。言论代表着编辑部的声音。我们可以评论它的针对性强不强,写得活不活,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报缘在驻豫某师,我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报过”。或许是职业的缘故吧,我爱剪贴报纸,收藏报纸,完全是一个“报向”。目前已收藏的80本报纸合订本和120本剪贴本便是最好的证明。我与报纸相伴,至少要从1985年算起。我那时不过是一名刚刚步入中学的少年,那年秋季,我以优异的成绩由老家农村学校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因跟在山东省东平县广播电台当记者的哥哥住在一起,于是每天都有机会同报纸见面。由于所在广括电台订阅的报纸多,每次清理报纸,我都要跟负责卫生的刘大娘说一声,给我日下以往的旧报看。于是,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的新闻知识越…  相似文献   

15.
有感于用典     
因工作上的方便,每天可看到十几家报纸,又喜欢看杂谈随笔之类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用典就有了点感想。我认为,这类文章的用典,弊病颇多。这里不妨列举如下: 一曰:众篇一典。看一个时期数家的报纸,你就会发现:一些同类主题的文章,往往用的典也相同。强调发扬民主,“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成了“热门”典,你引我也引;强调法治,“曹操割发权代首”又交了时运,你用我也用;强调选拔人才,“祁黄羊举贤不避仇”就时髦起来,甲文谈到了,乙文又照谈不误……。  相似文献   

16.
去年第二季度,我在小通讯社值班三个月,虽然每天只摘发一两篇几十字或百把字的新闻稿件,却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感觉,那就是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新闻。 走进报社当编辑记者已三十余年,可说是时间不短了。不管当编辑也好做记者也罢,都是编写新闻给读者看,自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出现的。这次作为小通讯的值班人员,每天从当地新闻媒体摘发新闻,介绍给更广泛的读者群。因此,自己所站的角度便来了个180°大转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新闻。仅当地报纸一天就有两张八版七八万字之多,都  相似文献   

17.
一、西安市民读报行为、习惯及偏好 1、每天都看报纸是半数报纸读者的媒介消费习惯. 本次调查表明,每大都看报纸的读者占55%,2-3天看一次报纸的读者占23%,很少看和不看的读者占22%.调查还显示,大多数读者每天看报纸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有24.6%的读者每天看报时间在1小时以上.有一半左右的市民是在中午以前读报.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保持着经常看报纸的习惯.这和西安报业的强势及其所拥有的强大的读者群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9.
编报纸以来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每天睁眼似乎就欠着一笔债。读者交了报费,每天要为他们编出一份报纸,于是,终日不敢懈怠。编报纸又是一个充满新奇的职业,每天接受四面八方的信息,每天要对新闻作出价值判断。于是,终日仿佛在冲浪。编报纸,一刻也离不开应对竞争的挑战,一刻也离不开理性思考,一刻也离不开形式与内容创新。刚上大学时,读到过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学生曾问爱因斯坦,像这样终日研究,你脑子里装了多少公式。爱因斯坦回答,自己从来不记公式,公式书上都有,我脑子里只记问题。从此,多想问题便成为我生活的一个习惯。…  相似文献   

20.
张咏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00-201
要闻版是各地党报前置的版面,犹如报纸的“橱窗”.现代人每天出门前都花心思打扮自己,而报纸也一样,要有精细的“妆容”,让人眼前一亮.在竞争激烈的传统报刊市场,作为地方党报,应一改以往刻板无趣的形象,尽量做读者喜欢看的新闻,培育版面的闪光点,增强报纸的感染力、吸引力,才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