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福 《甘肃教育》2022,(17):93-97
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的理念,鼓励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文章从新概念作文的含义及其特点出发,指出了新概念作文教学要打破陈旧模式,淘汰过时教法,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指出了新概念作文教学实施的策略,主要从典型作文借鉴法、提纲挈领写作法、预设竞赛激趣法、采风抒真情法、以说促写法、点拨批阅修改法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创造性,反映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地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因此,几年来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应试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始于几年前的以拯救“高考作文”为发端的新概念作文又有了“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到底何去何从?这里奉献给大家一组谈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创造性,反映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地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因此,几年来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应试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始于几年前的以拯救“高考作文”为发端的新概念作文又有了“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到底何去何从?这里奉献给大家一组谈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创造性,反映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地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因此,几年来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应试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始于几年前的以拯救“高考作文”为发端的新概念作文又有了“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到底何去何从?这里奉献给大家一组谈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俗人俗语     
教学的创造性,反映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地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因此,几年来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应试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始于几年前的以拯救“高考作文”为发端的新概念作文又有了“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到底何去何从?这里奉献给大家一组谈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创造性,反映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地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因此,几年来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应试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始于几年前的以拯救“高考作文”为发端的新概念作文又有了“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到底何去何从?这里奉献给大家一组谈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朝圣和守约     
教学的创造性,反映在语文教学中,集中地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因此,几年来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应试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而始于几年前的以拯救“高考作文”为发端的新概念作文又有了“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学到底何去何从?这里奉献给大家一组谈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我校丁艳同学的作品《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以下简称《自述》)是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题材虽不新,不奇.但它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读者.打动了人心.先后被《中学语文》《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等国内16家报刊发表.并入选《高考作文一本全》《全国中学生名校作文》《高考作文模拟大演练》《初中生新概念作文》等7种作文指导图书。该文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现就三个方面予以剖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由全国七所重点大学和上海《萌芽》杂志社主编的《新概念作文》以特有的姿态和风格,向传统的机械的应试作文进行了挑战,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们面前。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旧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改中可谓大胆的尝试,使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思路,恰恰把我们从以往的教学桎梏中解放了出来。用“旧股”、“新八股”来评议高考作文,似乎还不够全面和科学,但《新概念作文》围绕新的创意和变革,不能不说给人以震耳发聩的作用。 笔者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由历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配图题”、“材料题”、“对话”等,也试图对…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鉴赏》2009,(7):49-49
张悦然.女.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一等奖获得者。“新概念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入山东大学英语、法律双学位班,后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理科。其作《陶之陨》、《黑猫不睡》等作品在《萌芽》杂志发表后,在青少年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  相似文献   

11.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提出了一个“想象作文”的新概念和新要求。“阶段目标”提出3—-4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5—6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里把写“想象”和写“想象作文”提到了与“见闻”、“感受”的“记实作文”并列的地位、同等的高度。而且,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从2003年第6期开始,连续发表了周一贯先生的《“儿童”作文宣言》(一)至(五)篇,在2004年第11期上又首开了关于儿童作文的专题“论坛”。据我所知,周先生还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迅·小学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关于“儿童作文”“儿童语文”等的多篇论述,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  相似文献   

15.
从教近二十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教鲁迅的《故乡》了。打开新拿到的八年级语文课本,又在目录中看到了这篇熟悉的文章。想起《语文报》初中版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闰土是个“贼”吗?》的学生作文。文章写道:老师在分析人物时把闰土说成是个盗碗贼,太“残忍”,我觉得闰土不应该是个“贼”。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与“写作” “作文”与“写作”似乎是一回事儿,但深究起来,又不完全一样。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有联系,就是二者都是写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就是写作,写作就是作文。比如,人们常说的“赋诗作文”,就是指文学创作。说有区别,是说“作文”常常指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写作练习,“写作”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文章,包括文学创作在内。从这个意义来说,“写作”似乎包含了“作文”,“作文”只是“写作”的一种形式。但是,在人们的语文实践中,“作文”与“写作”又是一对模糊概念,常常不易划清界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作文]①动词,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比赛,高考满分~。②名词,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写~/他的~被评为优秀。[写作]动词,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技巧/从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都叫“习作”,7~9年级和高中叫“写作”。高考语文试卷叫“作文”,而在《考试大纲》中却又叫“写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不是无情物”,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震撼人心,因为它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卢梭的《忏悔录》能够名垂千古,源于“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冰心的作品,也无不透着她纯真的感情。在新课标的“表达和交流”中有一条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又提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可见,对作文的真情实感才是文章的灵魂。然而,目前一些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作文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8.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朋友那里得知“新概念作文”的赛事,并不太放在心上。后来接触到许多有关的宣传,觉得“新概念作文”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再后来在书摊上看到《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B卷》(下简称《新·B》),我毫不迟疑地买了下来,尽管摊主告诉我他这里已经没有A卷。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翻阅此书,想一睹“新概念作文”风采,同时感受一下它对“旧概念作文”(既有“新概念作文”,必然存在“旧概念作文”,故如是说)的冲击力。谁知道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这些获奖作品真真切切地展示了“旧概…  相似文献   

19.
张心科 《学语文》2003,(1):35-35
由《萌芽》举旗,作家助威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已轰轰烈烈地举办了几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也接二连三地出版了数本,再加上媒体的炒作,评论界加入,中学作文大有言必称“新概念”之势。我的学生中也有誓当韩寒第二、第三者,写出自我感觉良好的“另类作文”。在将信将疑中,我通读了《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选》(A卷),发现“新概念”所追求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在立意、选材、表达方面对传统作文虽有“矫枉”之功,更有“过正”之嫌,而产生了异化倾向,对中学写作教学等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对《新概念英语》(新版)的优势与不足展开讨论。与旧版相比,新版存在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其中音标错误与混乱最多,笔者认为可能是新增的元音所致。由于本教材发行量很大,适用人群多,所以希望重印或再版时有所修订,以减少错误的复制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