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物理习题用常规方法来解往往推算复杂,甚至无法解出,但如果根据题意巧作假设,则可快速解答.假设有以下几种: 一、过程假设 [例1]将40克10℃的水、30克30℃的水、20克70℃的水混合,则混合后的温度是() A.30℃ B.40℃ C.50℃ D.无法确定 解析:此题可作过程假设.假设它们均降温至0℃后再共同升高温度△t,则有cm1△t1+cm2△t2+cm3△t3=c(m1 +m2 +m3)△t,即40g×10℃+30g×30℃+20g×70℃=90g×△t,解得△t=30℃.因此选答案A.  相似文献   

2.
面对问题,有同学常不能全面考虑题设条件,顾此失彼,造成错误.下面分析几个典型问题,供读者思考. 1.约束条件,个个都要注意例1 质量为120g,温度为20℃的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吸收了42840J的热量,则温度升高了_℃.分析根据△t=Q吸/cm,计算得  相似文献   

3.
一、审题不细[例1]40克5℃的水,温度升高10℃,需吸收多少热量?水=4.2×103焦/(千克℃)][错解]Q吸=C水m水·(t-t0)=4.2×103焦/(千克℃)×40×10-3克×(10-5)℃=840焦.[解析]“升高10℃”与“升高到10℃”含义不同,前者△t=℃,后者是指末温为10℃,即△t=10℃-5℃=5℃.本题的正确解答为:Q吸=C水m水·△t=4.2×103焦/(千克℃)×40×10-3千克×10℃=68×103焦. △t25二、单位不规范[例2]50克的铁块,温度由30℃升高到50℃,需吸收多少热量?[C铁=4.6×102焦/(千克℃)][错解]Q吸=C铁·m铁·(t-t0)=4.6×102焦/(千克℃)…  相似文献   

4.
温度、热量与内能是物理学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物理量。初学者往往将它们相互混淆,下面就一些常见的错误说法进行分析。例1“一个物体具有50J的热量”,“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这两种说法对吗?分析:热量不是一个描述状态的物理量,而是一个和过程相联系的物理量。例如,100g10℃的水跟50g55℃的水混合后的温度为25℃。在此过程中,原来质量为100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25℃,根据Q=cm△t算出,它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了6300J的热量,即内能增加了6300J。原来质量为50g的水,温度从55℃降低到25℃,在热传递过程中放出了6300J的热…  相似文献   

5.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解答习题,解答习题不可能不出错.怎样少出错、不出错?这就要求学生每做错一道习题后冷静思考一下: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如果能坚持这样做.你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一定会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为避免学生做题时尽量少出现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现就一些常见的错误解题分析如下,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这个解答看起来好象挺周密,然而其中答案是有错误的.因为当x=-log_3~6时,原方程中的根指数x+1<0,而根式的根指数须为大于1的整数,于是它为原方程的增根。为何产生了增根,“例题”里的检验为何失效?  相似文献   

7.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的一种基本解题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常使得要解决的问题由繁变简,化难为易。下面以求函数最大(小)值为例,指出使用换元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在换元时要注意变量的允许值范围例1若x y=1,求S=(x-3)~2 y~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见到条件x y=1,学生常会设x=sin~2α,y=cos~2α,从而化得S=2(sin~2α-2)~2 2,故有S_(max)=10,S_(min)=4。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换元时未注意到变量的允许值范围应保持不变,由题目的条件,变量x、y可以取任意实数值(只要满足x y=1即可),但换元后0≤x=sin~2α≤1,0≤y=cos~2α≤1,可见,允许值范围发生了变化。使用换元法,例1可以这样解: 设x=2 t,y=-1-t(t为任意实数),则  相似文献   

8.
2012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第27题(1)小题的标准答案是△H=-41.2kJ/mol,而在阅卷时发现很多考生的答案却是△H=47.6kJ/mol。根据题给的信息,这个答案也是正确的,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习题的解答有时很费力气,但结果有时却是错误的,这着实让人懊恼。如果能够熟悉并掌握一些高中物理习题答案的检验方法,这不仅是解题者的需要,而且也是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再认识。高中物理习题答案正误的检验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检验所列方程的正确与否;二是检验计算结果和单位的书写正确与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维旭 《物理教师》2004,25(2):56-59
1 .解答下列问题 :(2 0分 )(1 )让A、B、C、D、E这 5个小球在t =0时刻从不同的高度以初速度为 0同时落下 ,于是从t =0开始 ,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 ,小球顺次碰到地面 .则在t=0时刻 ,各个小球分别处在什么样的高度 ?从图 1的四幅图中选取一个最合适的 ,将其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设空气的阻力忽略不计 . (   )图 1(2 )绝热容器中有质量为 71 0g的水 ,将质量为 42g温度为 -1 0℃的冰放入水中 ,等冰全部熔解之后 ,绝热容器中的水的温度为 0℃ .最初绝热容器中的水的温度是多少度 ?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取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冰…  相似文献   

11.
<正>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解答题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答题过程与结果,这表示同学们在做解答题时,产生的错误不只有结果中的错误,在解答过程的书写中也可能存在错误.经过对同学们在几何解答题情况的分析,发现错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小部分是解题规范性错误与逻辑性的错误,掺杂个别的心理性错误,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一、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解答题错误的分析例如图1,在△ABC和△ABD中,线段BC,AD的交点为O,且∠1=∠2,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AC=BD,并写出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初中《代数》第一册中有一道习题:“在容器里有18℃的水6L,把8L水注入里面,使容器里混合的水的温度不低于30℃,且不高于36℃,注入的8L水的温度应该在什么范围?”答案提示为:设注入的8L水的温度是x℃,根据题意,得:30(6+8)≤8x+6×18≤36(6+8)39≤x≤49.5故注入的8L水的温度应该在39℃到49.5℃之间这道题既考察了不等式的知识,还牵涉了物理学的知识,又联系了实际生活。通过解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题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这类题目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好题。但是从同学们的知识掌握来说,此题…  相似文献   

13.
<正>几何模型比典型的几何习题架构更小,整合几何知识点,便于同学们解答几何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本篇论文的学习,能够养成利用数学建模求解几何问题的思维与习惯.一、半角模型例1如图1,∠AOB=2∠2,AO=BO,连接BF,将△BOF绕点O旋转到△AOF′的位置,连接EF′,EF,求证:△FEO≌△F′EF.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中学解析几何课本126页第25题是一道很好的轨迹习题(下称[原题]),教师如果能抓住这道习题的解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认真评讲,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求轨迹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的印象。 [原题]:已经二定点A(-1,0)和B(2,0),求使得∠MBA=2∠MAB的点M的轨迹方程。教完圆锥曲线一章后,我布置了这道作业题,作业结果,一部分同学的答案为x~2-y~2/3=1;一部分同学注意到了双曲线左支上的点不满足[原题]条件,所以答案为x~2-y~2/3=1,(x>0);有少数同学认为双曲线右支的顶点也不满足条件,所以答案为  相似文献   

1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临界胶束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导率法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范围(25~45℃)内,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临界胶束浓度随温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CCMC=(0.0766t 7.29)×10-4。由lnΧCMC-1/T关系求得平均标准摩尔胶束生成热△Hθm=-13.0kJ/ mol。  相似文献   

16.
某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个袋子里,放有均匀的n个白球和m个黑球,若逐一的全部取出,问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取的都是白球的概率等于多少?该书的答案是:P这个答案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在学生中经常出现,并很难辨别.本文拟对此做点分析.从该题答案可以看出,原解答思路是:由组合数公式首先计算出等可能事件中基本事件总数为CX事件出现数为cyt:六,进而由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求得.这样的解答方法可以从以下两点说明是错误的.首先,从答案可知基本事件总数为,事件出现数为.所以P=即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取的都是白球的概率等于1.…  相似文献   

17.
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的一般表达式为ε =△F/△t;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还可表达为一种特殊形式:ε=Blv(B、l、v,两两垂直).有些电磁感应现象的习题用上述两种表达式讨论得出的结论似乎并不相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困惑.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中间为圆  相似文献   

18.
[例1](天津市)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先把甲放在一杯冷水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升高了△t℃,把甲取出后再立即把乙放入此杯中,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了△t℃.若忽略热损失,问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哪个大?请加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一、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热放热型在解答这类计算题时 ,常遇到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了多少摄氏度及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到多少摄氏度的问题。这类题目往往由于一字之差使得不少同学由于“了”和“到”不分而出现错误 ,所以 ,切实理解“了”和“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到多少摄氏度指的是物体后来的温度即末温 ,它是一个状态量 ,用“t”来表示。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了多少摄氏度指的是物体的温度改变了多少摄氏度 ,也就是物体温度的变化量 ,它是一个过程量 ,用“△t”表示。此类题可用公式Q吸 =cm…  相似文献   

20.
电学习题变化多端,要解答得简洁、合理、正确,除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电学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解题的特殊思路与方法,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就其特殊解法作一归纳,供参考。1 特殊值法 用满足条件的特殊数值进行验证,矛盾的结论被逐步淘汰,直到排除全部错误,选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