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本细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我们所倡导的细读是指阅读中的有效阅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好学生进行阅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讲了文本细读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正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触摸文本、咀嚼文字,没有对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文本教学。那么,教师该如何读文并准确定位教学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我们不妨俯下身来,走进文本、亲近学生,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多维对话。  相似文献   

3.
批注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批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悉心感悟文本,真正走进文本内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怎样培养学生科学有效进行批注?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谈谈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倾听作者的心声。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批注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批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悉心感悟文本,真正走进文本内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怎样培养学生科学有效进行批注?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谈谈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7.
适时适度地拓展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文本阅读教学会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真正做到与文本进行灵魂交融呢?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整合、超越,以激活学生思维,升华文本主题,并对文本进行深层建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验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流淌的情感?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略谈点滴感受。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中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感知,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并通过阅读获得感悟,进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主要从设疑激趣、创设情境、品读句段三个方面来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将会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接受语文的熏陶和感染。笔者现就小学语文阅读鉴赏谈几点导入艺术层面的肤浅认识和做法。一、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去用好文本这个例子,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是个关键。而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容的良好过程一般意义上源自于教者的导入艺术。导入的艺术性强,能够一下子就扣住学生的心,学生就能真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流淌的情感?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略谈点滴感受。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来说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真正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样的课堂提问就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杜芳 《西藏教育》2008,(8):33-34
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上老师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语言,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意味、情味,真正感悟汉语文的魅力。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尝汉语文之味呢?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生命课堂",其含义就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以及师生与作者之间的生命对话。只有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对话和思想碰撞。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群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必不可少。语文教学背景知识分为说明性背景知识、注释性背景知识和作家的相关文章三类。背景知识的呈现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涉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甚至鉴赏,只有将其融入文本,在整体与局部的共同观照下,定位准确,重点明确,时机合适,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感悟,需要学生真实意义上走进文本。当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感悟是自主的,也极有可能是创新的。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20.
张志公先生曾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然而,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语文老师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感到很迷茫.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