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歧义”,我则以为不然。“死去何所道”二句,江苏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尸体埋在土里,永远和山陵在一起。”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3.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辞》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学语文教材对这四句诗——做了注释,但我们发现其释文有的地方未必正确,将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那么这首诗的原意是什么,鲁迅赋予它的新意又是什么呢?本文拟就此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了陶潜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这四句诗有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人却已唱起歌来了。死去的人还有  相似文献   

6.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教师教学用书》所引的1996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许振兴君《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一文中,对鲁迅引用的陶渊明《拟挽歌辞》(之三)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  相似文献   

7.
1987年10月版和1990年10版(现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都对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作了注解。前者云:“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又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了几旬:“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这显然意在弥补前者未掘挖深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我无意间拜读了汪国真《年轻的潮》,没想到竟沉醉在这潮中,任凭这潮一会儿把我涌向《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一会儿又把我推进《年轻的梦想》、《年轻的潇洒》。当我好不容易从汹涌澎湃的汪国真诗的热潮中游出时,竟也有几分潇洒。 潇洒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飘逸、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潇洒自古有之。陶渊明在《挽歌诗》里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认为人死没什么好惋惜的,人死埋在大地,身体能和大地,山阿结合,不值得感伤,多么超脱,这是潇洒;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  相似文献   

9.
古诗文教学中,时常出现关于作者对人生态度积极或消极的争论。陶渊明参透生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陈子昂感伤不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怅惘追思,"阁中帝子今何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11.
一、课文中的部分注解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渊明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  相似文献   

12.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朴素     
我喜欢穿朴素的衣服,喜欢听朴素的歌曲,喜欢读朴素的诗句,如陶渊明的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真理往往是最朴素不过的。这两联像大白话一样朴素的诗句,却道出了生与死、个体与世界之间千  相似文献   

14.
郎文行 《文教资料》2013,(32):40-42
1980年中华书局据原世界书局本影印的阮刻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正文.沿世界书局本之旧,均以“A”标识以示区别。然就《札记注疏》而言,“A”的标识与阮刻本“。”符号标识的原貌已大不相同。阮刻本原貌只在底本讹误类校勘记和底本存疑类校勘记对应的正文处标“。”符号;而在底本正确类校勘记对应的正文处、底本讹误但经过校改的正文处,一般不标“。”符号。  相似文献   

15.
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前人多有校勘考订,近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书》、卢振华先生点校《南史》又综合前人成果,并作了进一步审慎精密的校勘考订工作,纠误补漏,多有创见,诚为迄今所见之精本。今阅点校木《宋书》、《南史》,于其中有疑问者,冒昧作献疑数条,以供再版时参考。一、误改 1.《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附景素传》又夺景素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第1816页) 按点校本《校勘记》(以下简称《校勘记》):“‘镇北’各本并作‘征北’。按上云‘进号镇北将军’,则此‘征北’亦当作‘镇北’,今改正。”原《宋书》各本皆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何镗辑《古今游名山记》,收录了柳宗元永州山水文章十四篇,对照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柳宗元集》相应篇目及其校勘记,显然别有所本.其中有比原校勘本为佳者,可以择善而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了戴鸿森先生校点的《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戴本”)。香港太平书局影印出版《全本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港本”)。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了刘本栋先生校订的《金瓶梅》(以下简称“刘本”)。经过对照研读,发现戴本在校勘、标点、删节方面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本文仅从港本中词语原貌出发,同戴本和戴先生的“校记”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语言现象,以此向戴先生和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18.
《浮生六记》传世原只“四记”残本,现在所见的“《浮生六记》足本”一种,原系1935年8月始由上海世界书局作为“美化文学名著丛列”之一出版,后经辗转翻印面世迄今已达70年。此“后二记”中之《中山记历》系抄袭1800年即清嘉庆五年庚申岁作为副使与正册封使赵文楷同往琉球的李鼎元《使琉球记》中文字“断章裁句”凑句而成;《养生记道》中大部分内容全抄袭自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日记》“已未”到“辛未”(清咸丰九年至同治十年即1859-1871)年间有关养生部分文字。其为“伪续”、“赝品”,自不待言。此事历经郑逸梅、俞平伯、吴幅员诸先生…  相似文献   

19.
夏承焘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以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从事词学研究,写出了嘉惠后学的《唐宋词论丛》、《唐宋词人年谱》、《美白石词编年笺校》、《月轮山词论集》、《瞿髯论词绝句》等学术专著。同时,他又是创造性地运用旧体词这一艺术形式,努力开辟词坛新境的当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也已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加以结集和印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夏承焘先生成为学术、教育界和词坛共同推尊的“一代词宗”,赢得了“今我高山同仰止,钱塘一塔一词人”(裘樟松同志句)、“亲栽桃李三千树,管领风骚六十年”(王权先生句)的称誉。  相似文献   

2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句,课本为“赤城”注云:“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部。”笔者对此曾深信不疑。近读杂书,忽发疑问:“赤城”到底指何处?据手头零星资料,我觉得,指四川青城山似乎更可能一些。理由如次:一、四川青城山亦名赤城山。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引《玉匮经》云:“(青城山)一名赤城山。”其所以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