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展画  吴岩 《教育研究》2005,26(5):70-76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儿童哲学研究是"批判性思维运动"以及对话哲学在反思教育变革的一种尝试。在40多年的发展中,儿童哲学研究经历了探索与争鸣、扩宽与深化、反思与总结3个阶段。考察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现状,问题与成就并存,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的领域仍需拓宽,研究的深度还需加强,儿童哲学比较研究也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邵燕楠 《外国教育研究》2002,29(9):28-30,49
儿童哲学是一门训练儿童思维技能的课程,通过群体探究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方法,以儿童自己对哲学问题的认识为内容,训练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哲”与“思”关系十分密切,儿童哲学教育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基础、赋能和涵养。以“哲”育“思”即以儿童哲学理论教育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以儿童哲学课程推动批判性思维技能养成、以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生成批判精神。积极推行以“哲”育“思”对实现幼儿批判性思维涵养、拓宽创新型儿童的培养路径、推动理智美德的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需要在课程奠基、实践赋能、文化涵养等方面探索以“哲”育“思”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童年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发展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目前童年哲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是一个有核心主题,但边界较为模糊,有着很大开放性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从哲学的视域对于童年理论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阐释,如对童年缺陷论、社会-文化的童年理论等进行反思,从时间的本体论与"生成儿童"等思想来重塑童年观,主张发现儿童身上所隐藏的诸多能力,探究童年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并重构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对于当前教育学领域潜藏的童年理论有着较大的挑战,有助于教育领域对童年本质与价值的理解、对教育目的的定位、对师生关系的理解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正最喜欢李老师的那句话——"我,长大的儿童"。是的,李吉林老师童心永驻,与儿童心心相通,她的教育哲学具有丰富的童心质素。她的著作《为了儿童的学习》更是其儿童哲学在课程建构方面的具体体现。李老师的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中心设计和经验中心设计的融合取向,具有鲜明的进步主义色彩。在她的"为了儿童、儿童至上"的课程哲学中,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是人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她关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世界;她认为儿童的经验是有生命力的,流变的,动态的:她坚持教育者的任务是优化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情境,一种能够转化成儿童可以动用的个人资源的  相似文献   

8.
幼儿能够通过群体探究建构自己的生命哲学思考。"无知"是幼儿进行哲学思考的优势,他们在生命思考中表现出朴素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思维。从儿童哲学的角度解读幼儿的生命观念有助于理解幼儿的生活境遇,反思生命教育的不足,克服对幼儿生命认知的偏狭理解。幼儿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可以与哲学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超越"做中学",走向"做中思、做中建构"。  相似文献   

9.
儿童哲学的诞生缘于20世纪60年代对话哲学与"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兴起.我国有近三十年的儿童哲学研究,相比于前二十年的研究,近十年的研究显得更为"理智",在引进、介绍、实验的同时,研究者开始对儿童哲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审视,寻找儿童哲学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契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儿童哲学”及其变体内涵的认知偏差持续发酵,甚而有蔓延、扩大之势,有必要得到理性的辨明。“儿童的哲学”与“童年哲学”实为幼童的思想探究,偏于疑问、好奇、追问,而非系统的逻辑演绎与理性判定;儿童哲学教育及其变体并非简单地并进、互通、相融。作为舶来品,“儿童哲学”本是先进观念、新生事物,我们理当批判性地解读、消化、吸收、创造,谨慎地传承先贤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