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痕”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维品质。“‘无痕’的教育”有这样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当教师自身以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情绪面对学生时,让学生产生一种熏染,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可名说的感悟。这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文中说“一旦我的学生觉察到我想要培养他们的品格时,我恰恰就会受到那些明显表现出真正独立品格的学生们的对抗:他们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的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这段话道出了一个真谛,说教式的教育,惩罚式的教育,玩弄…  相似文献   

2.
为了那些小圆鼻头、圆屁股的无价之宝——那些可爱的孩子,你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神照顾他们。我知道要是教孩子用五除十,这课程很快就可教完,可是要教女孩成为女人、男孩成为男人,这就得教一辈子。而且忘了教,厌倦得不想教,或者宁愿不教,也摆脱不掉这份工作,那只不过是换了课程;因为不重视、不关心他们,就是教他们不重视、不关心别人,再没有比这更清楚快捷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3.
哪个孩子不想玩?这样三五分钟的路,既耽误不了孩子的玩耍,又巧妙地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解放了教师自己。一路走来,一路学,真正做到了寓教无痕,大爱无声!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而面向生活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在教育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懂得一种规范、习得一种知识。教育无痕,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等待也是爱     
李红霞 《下一代》2012,(4):31-32
我曾听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有些孩子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厌的、烦人的孩子。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这些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做了一年时间的班主任工作后,在我心灵中产生过这种概念:错过对孩子的一个正确教育,  相似文献   

6.
孩子为什么总被别人欺负?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你的孩子哭着跑回家来:“妈妈,他们都不跟我玩儿。”“他们都欺负我。”“没人喜欢我。”这样的情况让家长心碎。你看到孩子是那么委屈,你既着急又不解:为什么别的孩子不喜欢他?你隐约地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事而让别的孩子远离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可是,面对学生犯错误,作为教师,你能不生气吗?或许是我的脾气过于急躁,或许是我的性格较为古板,也或许“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我的灵魂,否则为何面对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常常会气得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然后深呼吸,再深呼吸。曾有几次打算不去理睬他们,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段话不断涌现出来:“他们是你的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你是一名教师,你的责任就是教育好他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良知告诉我,面对孩子们犯错误,我必须生气。  相似文献   

8.
俞国娣 《家庭教育》2008,(11):14-15
“穷养儿,富养女”,这个传统的育儿经今天拿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无论“养”还是“教”,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教养孩子不仅仅在于性别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和遗传等都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太信一种论调、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  相似文献   

9.
在家庭教育中,现代家长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并努力走出“关爱强迫症”的泥潭。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的价值。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关爱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教育观念有了进步,舍不得打孩子一下,但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10.
沈定一 《教书育人》2013,(12):77-77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班级事务常常事必躬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但是在学生眼中“强调”往往是唠叨。其实中学生应该也完全能够管理好自己。他们不需要一个事无巨细样样都管的“超级大保姆”,他们需要的是有人教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相似文献   

11.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内心存在着一种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成人观念”,希望自己被别人承认已经长大成人。不同年龄的孩子互相交往,正是孩子们实现这种愿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通过与年龄小的孩子交往,对他们进行照顾和帮助,可以实现自己的“成人”地位。年龄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和大孩子接触,切实地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逐渐迈入“大人”行列,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2.
方芳 《今日教育》2006,(4):44-44
在韩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自己管理自己的东西。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人都愿意让孩子试一试。  相似文献   

13.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4.
仰视孩子     
“顽皮”“无知”“贪玩”“不听话”……不知有多少词汇在描述着人之初的孩子。成人总觉得孩子需要无微不致的关心、教诲,去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成人是理智的,有经验的,而孩子永远是教会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地理解孩子,透视他们,你会发现自己错了。八年前从职业中学调回县城教幼儿园,别人也曾告诉我,孩子懂什么,还不好教。我也自以为大材小用,可一次在课堂上孩子们促使我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像什么?成人能有几个答案?可孩子们给了我不小的惊奇:像小草;象大山;像唐僧的帽子…  相似文献   

15.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越来越“独”,不关心别人,只想着自己,不善于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甚至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孩子缺少最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必要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我想,教孩子学习体验情感,让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据《羊城晚报》报道,一位姓包的普通农民,先后把自己的一双儿女培养成了大学生: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当记者问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好办法时,这位黑黑瘦瘦、显得十分精神的农民笑着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在记者饶有兴趣地追问下,这位农民说出了他的教子奥秘:“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是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办法———等他们开始上学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  相似文献   

17.
有人戏称,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悄悄演变为“寄生教育”,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但我国小学教学仍被部分地异化为简单的社会规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受教育者逐渐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让别人的大脑取代自己的大脑,把别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寄生教育”中,孩子的思考力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8.
每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狮子和羚羊的家教@嘉焦  相似文献   

19.
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他们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太懂。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这一时期,他们已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渐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自己的看法,并往往用挑剔的眼光来加以评价。因此,他们的性格也往往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严重失衡的状态之中。怎样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并使之“育人无痕”呢?在教育中,我充分利用每天的晨会课时间,在班内开展了“美文”欣赏活动。在长时间的欣赏活动中,让美文悄悄滋润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的孩子:学什么总比同龄的孩子慢,做什么也比小伙伴差。他们总是被斥为“笨手笨脚”。这些孩子上学以后问题更多:明明很用功,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迟,可成绩就是上不去。面对老师、家长的责备,他们也很沮丧:我就是笨嘛。他们真的是天生愚笨吗?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