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职教育推广“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了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体现商务工作过程中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6)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教育宗旨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且这种教育方法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高职院校的机械类教学中,所推行的培养方式是工学结合,故而改革机械类课程的教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以及教学质量来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机械类教学考核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晋 《内江科技》2010,31(10):9-10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顺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原有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避与完善,构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8)
近年来,针对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市场变化以及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作为依据,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文章具体分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网页设计教学实施的意义,并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结合机我校机电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思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阐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总结了"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工作效果,力求探索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李康标 《内江科技》2014,35(9):132-133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和培养模式下,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基于工作任务的全新课程体系中,课程考核模式必然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才能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企业人才需求。本文结合项目教学的要求,针对现行职业教育考核模式中的弊端,提出了课程考核的项目考核法和学生学习评价的课程权重法,以及打破传统新建多职能机构来领导教育教学的做法,并提出了实施这些方法的保障条件。同时,也对传统评定学期课程成绩的方法给予了肯定和保留,使之成为改革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李康标 《内江科技》2014,35(8):148-149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和培养模式下,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基于工作任务的全新课程体系中,课程考核模式必然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才能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企业人才需求。本文结合项目教学的要求,针对现行职业教育考核模式中的弊端,提出了课程考核的项目考核法和学生学习评价的课程权重法,以及打破传统新建多职能机构来领导教育教学的做法,并提出了实施这些方法的保障条件。同时,也对传统评定学期课程成绩的方法给予了肯定和保留,使之成为改革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和实践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因此,在纺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中,要秉承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对接的教学理念,实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的不足,结合纺织专业的课程改革经验,提出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简单、思政课教学不被重视等一些列问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课必须深化改革。本文将试图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UML教学中采用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边做边学,即学习了理论知识,又累计了工作经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兼顾UML课程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高职教育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提前体验到了企业(工厂)里工作、生活气氛,为学生今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作好铺垫。数控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数控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合适的。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控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数控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基于工学结合的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目前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想要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符合市场对人才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文章主要针对高职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付丽文  昌永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98+202-198,202
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地基与基础》课程的开发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仿真环境教学、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职业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探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金来 《科教文汇》2013,(12):185+18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一个方面,还包括要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全新的、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黄金来 《科教文汇》2013,(36):185-185,18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一个方面,还包括要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全新的、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来说,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做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有着十分显示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的课程改革具体途径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就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姜玉娟 《今日科苑》2009,(20):219-219
本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电气系各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探讨与研究,分别从电气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电气系各专业对数学课程需求情况;对电气系数学教学的构想等方面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阐述。才能构建满足高职技术教育人才要求的课程,只有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数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目前,基于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督导与评价机构设置、教学督导与评价机构的职责、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教学督导与评价制度及标准建设、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方法、教学督导与质量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并建立一套针对改革课程的高效、科学、可操作的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探索《汽车构造》课程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工学结合改革方案,倡导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定位以及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汽车构造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情境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