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文学”摇曳的、不确定的形象,凸显了历史叙述者不同的理论前提和思想立场,同时也表明新文学在30年代不断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争议和质询。  相似文献   

3.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学的发生离不开西方学的影响,学批评也同样。上个世纪20-30年代,经过学衡诸子的引介和梁实秋的宣传,白壁德的新人主义一度在中国旅行,二派借助于该理论批评中国现代学。前坚持“以道德为本”,认定道德是学批评的标准,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突破了道德的樊篱,背离了人心,受批评是理所当然的;梁实秋则坚持作为人性的最高节制的“理性”才是学批评的准星,学批评尤应注重“历史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4.
理论框架体系的内涵包括理论框架、理论体系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从世界现代化时空坐标的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的历史起源、学术脉络、政治实践,是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形态与现代公民国民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中国学术界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达成了“现代化的历史共识”,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之所以能够大大超越欧美二战后诞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不仅有历史依据、学术体系支撑,而且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由梅荣政和熊启珍两位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是河南省重点推出的“五个一工程”重点图书。这是一部值得称道的、高品位的研究性专著。这部书最大的特色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一高度,突出一脉相承性这一新视角,系统地全方位地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新贡献。 该书理论架构呈现出下述“三突出”特征: 1.十分突出邓小平理论体系核心的性质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称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的展开、生动的运用和创新的…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中国新闻事业,无疑将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乃至中国历史上写下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一页。作为“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在这一页上留下了十分醒目的色彩。新闻评论这种阶段性的繁盛集中表现为既有名家,又有名篇;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分析和研究90年代新闻评论的内质和外境、现实和未来、挑战与机遇等诸种关系,对于保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增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提高传播媒体的品位,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90年代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新闻评论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足音,必然要投下现实的倒影,既体现时代…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两大体系。因此,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它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传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困境,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凸现出来了,东西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沃勒斯坦在西方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的“世界公民”思想。两者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意义。后者则完全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