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手段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国民革命,这其中,通俗文学作为贴近农民生活的一种形式在革命观点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广东省农民协会会刊《犁头》"农民俱乐部"为例,讨论通俗文学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动员中如何起到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农民的作用,同时探讨这种宣传形式对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动员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动员之道,并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动员模式。至于这一模式,它是以阶级斗争、土地分配为动员的核心手段,以政治动员、扩大红军、筹款和"肃反"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的群众性运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肃反"的手段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员模式。这一模式,在查田运动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山东解放区的支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农民革命动员的一个成功案例。从党员到群众、从青壮年到妇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同方式参与这场运动。支前动员过程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理性双向互动的过程。在革命动员的宏大背景下,解放区各阶层农民有着差异化的理性选择和行为特征。针对农民不同层次、复杂多元的理性表现,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措施,从而成功实现了整合解放区资源支援革命战争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成功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主要是通过对农民启蒙和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农民进行启蒙和教育时注重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而使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同时,多种启蒙和教育形式的运用从各个方面影响并动员了广大的农民.因此,被广泛动员起来的农民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面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的实践之场。党和红军通过组织起来、宣传鼓动、情感动员、经济激励等多种方法,将湘赣边界的农民发动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动员具有扎根动员、全面动员、软性动员的特点,不仅铸就了光辉的井冈山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井冈山时期群众动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在理论上辩证把握予取关系、在行动上不断提升动员效能,才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6.
苏维埃革命时期,苏区的土地分配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深入不仅依赖于决策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也借助了一定的动员技巧。苏区政府通过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满足农民平均主义的诉求、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等措施,动员了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土地分配运动。  相似文献   

7.
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法宝,毛泽东是社会动员的大师,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充分依靠和广泛发动群众的社会动员,形成了社会动员的丰富思想,发挥了社会动员的巨大能量,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坚持以政治动员为根本,以群众动员为主体,以思想动员为中心,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和把握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内在逻辑,不断提升全党全社会的社会动员能力,对于应对时代挑战,汇聚民族力量,推进强国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革命文艺是中共革命事业的重要元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建的红军在苏区斗争中形成了运用革命歌谣宣传动员的传统。由于反"围剿"战斗失利,数支较大的苏区红军先后长征转移。长征途中红军尤其重视部队的宣传动员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文艺宣传机构,宣传形式多样,革命歌谣成为红军宣传动员的重要武器。以红四方面军为例,革命歌谣在长征途中激励将士行军、鼓动红军战斗、策反敌方士兵、动员民众拥军、团结兄弟部队等宣传动员中发挥了重要功用,是革命文艺运用于宣传动员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共早期暴动结果受到了革命动员的影响。赣南、闽西早期暴动中,就革命动员的策略、核心力量和动员途径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革命动员未能成功嵌入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其动员效果是有限的。这表明,革命在乡村中的深入是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支外来的军队,红军经过艰苦的革命动员才最终立足于赣、闽乡村社会。这一时期,红军通过革命宣传,扩大了革命的影响;重视发挥地方党组织的作用,使军队与地方的革命动员相互配合;注意克服地方武装地方主义观念,以帮助其壮大力量。由此,共产党开创了赣、闽区域革命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1.
"红带会"是中共闽东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当地大刀会的形式创建并经过改造的民间革命武装,也是开辟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依靠力量。闽东"红带会"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秘密社会的成功范例,是当地中共党组织广泛开展群众动员的重要标志,在破除农民封建落后思想、激发农民革命热情、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苏俄革命经验的启示,加上内部革命动员的需要,各苏区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共产党礼拜六运动"。这一运动,可以说是当时苏区群众运动的一个典型。通过这一运动,不仅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当时革命动员的需要,也为当代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洪门为国内的一次一次武装起义出钱出力,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肯定。然而,海外洪门的革命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孙中山广泛动员的结果。革命之初,海外洪门对革命的态度并不积极,为了动员海外洪门支持革命,孙中山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动员措施,从挖掘洪门的革命历史进行民族主义宣传到爱国主义教育;从亲自加入洪门获得身份认同到利益回报许诺,终于使海外洪门从不理解革命转变为积极参与革命。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同时代其他类型的妇女解放运动相比,有着结构性的差异。推动这一运动向前发展的动力,是革命动员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之间的重合。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革命动员式的方法和路径起着主导性作用。这一运动所造成的实际后果,也与革命动员有着根本的联系。从动因、方法路径、后果三个方面的考察中,可以发现"革命动员"是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最基础性的因素,这一因素支配着运动的框架和方向,使之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这种革命动员型运动特征,对中国妇女社会角色变迁和中国社会变迁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离城返乡的革命知识分子点燃了湘鄂赣边区的革命火种。但是早期的共产党人遇到了动员中的双重阻碍,一是如何使共产党人实现乡村的"本土化";二是如何消除农民参加革命的固有芥蒂,如革命前后的安全系数及能否获得应有的利益。湘鄂赣边区的中共党人凭借地缘优势,融合血缘和尊重民情民性等举措,最终使革命之火得以燃烧。  相似文献   

16.
张晓晴 《教育学报》2020,(1):108-119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持久抗战局面下,国民党被迫实行战时农民总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农民能够坚持并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对农民所确定的动员理念、政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与其愿望相悖的动员效果。本文拟对国民党的农民动员作深刻剖析,使人们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从而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中前期,苏维埃政权为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采取以保障婚姻自由权利为主要内容的有效措施,但婚姻绝对自由的政策引起婚姻中男子的不满和抵触,破坏了家庭、社会甚至军队的稳定,不利于革命,苏维埃政府及时调整并颁布统一、规范、科学的婚姻法规,向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回归,动员了广大妇女,使之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罗长春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1):44-46,50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中共在华中地区的宣传动员不力,当地农村妇女参与革命的热情不高。中共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地动员了大量农村妇女参与到革命队伍中。农村妇女们有力地支持了解放区的各项革命活动,从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创造了具有革命含义的红色礼俗,其以简洁为本色、以革命为指向,深刻改变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社会日常生活,尤其在延安时期增加了以毛泽东权威为核心的个人崇拜特色。在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传播的红色礼俗逐渐取代了传统礼教,重新塑造了民众的行为与观念,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作用。不过,红色礼俗并没有完全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威权化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