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层影响,试图借用媒介环境的相关理论,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研究互联网是如何从自身符号系统影响到信息的流动、如何从自身传播系统来影响到社会主体的传播习惯及行为,及影响整个媒介环境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7):40-44
互联网媒介自从诞生以来,经历了移植、适应、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互联网媒体首先移植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形态;随后,依据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对移植而来的媒介形态作出了某些调整;最后,从互联网的技术环境出发,发展出创新型的媒介形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移植型、适应型、创新型三类互联网媒介形态。互联网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革命性的媒介技术变迁中媒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语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该如何融合发展,显然仍然存大很多的求知数.本文以"电视+"为主体,从互联网与电视的基因比较分析切入,试图破解媒介融合的现实之困;透过媒介融合的逆向思维,探索"电视+"主动拥抱"互联网+"的路径;研究以电视作为融合中心粘聚,探寻以"电视+"为中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近几年的迅速崛起以及与PC互联网的无缝融合,在当下的传媒领域中,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成了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媒介即讯息",从纸媒到电子媒介再到新媒体,主导媒体的交替更迭不仅仅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交接转手,还意味着传播运作法则和逻辑的整体改变。对于电视剧创作者而言,必须遵循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法则,就剧作的形式、内容进行结构化调整,如此才能利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6.
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于数字媒介伦理概念进行文献综述,根据现阶段数字媒介伦理发展情况,选择从网络媒介公司、新型主流媒体、自媒体、互联网用户四个主体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本文针对数字媒介伦理概念发展的现实状况,指出现阶段该概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研究发展的理论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播音主持的特定内涵 播音主持,指的是广播电视互联网节目中,传播主体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所进行的创作活动.由于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媒介形态以声音、形象为主要特征,当下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为代表的传播主体,正是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将传播内容、传播意图与听众、观众、网民的视听兴趣、视听理解与感受连接起来.因此,有声语言、副语言传播的创作活动,更体现着媒介传播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在实质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网络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技术和生态的本质变化,以网络逻辑重新建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型媒体转向平台型媒体;从封闭式生产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众包模式;以超时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媒介内容分发渠道;以良好的用户关系网络为中心构建多元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0.
规避媒介审判是国内外新闻学界的共识,移动互联网时代更要时时关注和警惕。本文通过分析徐玉玉事件新闻报道发现,媒介审判除了之前的表现形式之外,借民意调查干扰司法成为媒介审判的一种新形式,因其鼓励和塑造的不理性的公众主体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主角,在媒介融合的概念、路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根本的差异。在新一轮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仍然将自身作为融合的绝对主体,将内容优势片面强化,媒介功能定位单一止于政治功能,实际上与中央倡导的互联网思维要求背道而驰,和新媒体的实践经验有天壤之别,这种思路指导下的融合实践无法在媒介融合中占据主动,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革新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更是呈井喷式发展,但是媒介伦理体系的发展速度却远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伦理约束的缺位导致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衡现象频发。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报道中媒介伦理的平衡尺度及价值倾斜,并从媒介主体、媒介权力等角度构建新媒介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丽 《新闻世界》2013,(5):151-152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建立在传统媒介环境之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相应的也发生了改变。本文试从议题本身、议程设置的主体、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以及议程设置的效果四个方面分析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近年来已经成为学界的显性话题。而这一显性话题中的显性话语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媒介融合。本文以"媒介理论"(media theory)为主体框架,并结合媒介社会建构论,从媒介技术属性发展与融合的视角对当下的媒介融合实践进行反思,并指出媒介融合应当以一种双向思维为指导,兼容并蓄新旧媒介的技术属性从而更为全面地满足受众对于媒介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15.
张渤 《今传媒》2012,(11):21-22
伴随着以美国为主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性扩张以及数十年来西方文化产品的大规模对外输出,在"地球村"预言已成现实的环境下。受众接触到的媒介内容呈现出趋同化倾向,媒介文本的趋同化是否会导致受众解读的趋同化并进而导致受众的同质化?原先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传播边界是否会在无边界的互联网媒介的扩张下日渐消弭?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笔者认为,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传媒声音     
《今传媒》2015,(5)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辅助工具,基本上贯穿了从发现线索、查找背景、新闻采访和推广报道的新闻生产全过程。但互联网的作用主要还是“获取信息”,其对新闻从业者的“赋权”意义尚不凸显。
  媒介融合需兼顾国家、市场与公众三者作为主体的利益诉求。具体来说,国家利益需要媒体舆论场体现引导力,这关系到社会稳定;商业利益需要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公众利益需要媒体发出民众呼声,履行社会守望者的职责。限于体制性的因素,报业集团内部难以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创新的治理机制;报业集团媒介融合过程中,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一线从业者和管理层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和文化存在冲突。只有直面和化解这三方面的矛盾,报业的媒介融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记忆,对人类意义非凡。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凭借对公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成为媒介记忆的核心书写者,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新的集体记忆空间,多元主体主动参与书写、存储与读取社会记忆,形塑着新的记忆景观。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普通大众个人的媒介参与度正在逐步提升,而基于个人的"自媒体"则是这一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媒体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互联网传播较为混乱的局面更是加大了自媒体研究的难度。本文认为,要解释当今自媒体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首先必须从媒介权利角度解决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从自媒体时代最基本的媒介主体与权利出发,对于有关自媒体的一些基本问题予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5G、AI算法等技术重构了传播生态。在新的传播生态下,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遭遇困境。由谷歌新闻、波因特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的Mediawise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项目,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当前困境,在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方面展现出较强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