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玥 《中国研究生》2011,(12):55-56
2010年10月,我跟随导师一同来到浙江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发展"。这次学术会议对我来讲真是"喜忧参半"。"喜"是因为我在这次学术会议中认识了许多我所崇敬的比较教育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王英杰教授,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前会长、香港大学著名比较教育学者马克·贝雷(Mark Bray)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项贤明教授、马健生教授、张斌贤教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秋天,我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邀请,到该校去讲学,寓居加州 PaloAlto。后来我又应哈佛、耶鲁大学的邀请,到哈佛、耶鲁去访问,并作学术讲演。之后,我又到纽约,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在此期间,我会见了在美国的著名的华人学者和美国学者,如哈佛的韩南教授,耶鲁的余英时教授,纽约的唐德刚教授、夏志清教授等。在加州,我与王靖宇教授、刘若愚教授、高恭亿教授更是过往较多。上面这许多学界的朋友,都给我很深的印象,这种国际间的学术上的友谊,我感到非常珍贵,因而也时时会引起我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在得知即将要采访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管克里斯·鲁斯特教授之前,我就做好十足的准备,非常期待和他的会面。而当工作人员告诉我教授正骑车前来时,我的期待中又平添了几分好奇。因为教授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乱逛,尤其还是在陌生的国度,实在少见。几分钟后,我就见到了这位年逾花甲,却依旧精神抖擞的可爱教授。  相似文献   

4.
正从进入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我就踏进了科学园地。一路走来,我接触到了许多科学工作者,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于连生教授、王华东教授和罗其友研究员,他们的精神如同春风细雨,吹拂滋润我的心灵,给我力量,激励我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于连生教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我科研启航的领路人。他长期在吉林大学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我的印象中,于教授为人随和,带学生一丝不苟,在科研上孜孜以求,有强烈的探索欲,  相似文献   

5.
陈恒教授:如果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对希腊感兴趣的,对希伯来感兴趣的人,都会熟知章雪富教授和夫人石敏敏教授,他俩合作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古典著作的翻译,在我印象中大概有十几本。最近,我也在跟章教授协商,准备把他翻译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高级科技人才的重任,应该怎样不负党和人民所托,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我想从如下几个角度谈一些体会。  一、 着想点———当好铺路石子著名作家赵长天最近写道:“每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个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人。……”。要是有人问我,谁对我的一生起关键作用?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郭永怀教授和钱伟长教授。我在人生旅途上,得到两位著名学者的指引,实在是我的幸运。十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教授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名有着17年教龄的资深幼教工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觉得带班特别烦躁和疲倦,我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进入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状态。在这个迷茫的时刻,《幼儿工作者的视野:置身教育实践的记录》走进了我的世界,一开始抱着泛泛而看的态度,渐渐地,我被津守真教授带进了那个看似特殊,其实充满信任、期望和爱的世界,津守真教授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毫不犹豫的期望和毫无保留的爱,深深地触动了我。在书中,津守真教授详尽了描述了他和孩子们一起奔跑、一起游戏、一起生活的场景,在最本真  相似文献   

8.
刘波 《今日教育》2012,(3):41-41
2008年4月下旬的一天.我在书店邂逅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于是,在品读中,我走进了刘铁芳教授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 《高中生》2008,(1):55-55
在我的德国老师中我最怀念的是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他给我的第一眼印象是年轻,大概还不到四十岁吧,穿一身厚厚的西装,面孔带点孩子气的红润。德国教授多半都有点教授架  相似文献   

10.
认识鲁洁教授是在上世纪末的一个秋天,去深圳参加一个全国主体性教育研讨会。会间休息,在去房间的走廊里我遇见了鲁洁教授,她拎着一只热水瓶走在我的前面。当时,我并不认识她,可是,不知是什么感觉,我赶上背对着我行走的鲁洁教授说:“您好!您是鲁洁教授吧?”鲁洁教授随即停下,看着我说,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几部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成长经历的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及其悲剧性格的成因。本文作者认为,海明威的悲剧性格是来自其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并为其悲剧人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而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在与“硬汉子”精神的交织综合作用下反过来又导致了海明威悲剧人格的形成。最后,通过重新审视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悲剧人格,我们不仅能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其人其事,也加深了对其作品内涵的探幽与解构。  相似文献   

12.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虽然不乏优秀学者的基本素质,但担任专职教授的时间很短暂,考察其原因,既有来自内部的思想的、性格的矛盾和相关气质的作用,同时又有来自外力的不断拒斥,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因素的伤害,又有人格的、学术的技术性压制,而在1927年弃绝教授,更是多种元素水到渠成后的产物。鲁迅对教授的弃绝和批判也应该引起我们对学术技术体制以及政治限制的反省。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学是由骆小所教授建立的一门语言学新兴学科。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以骆小所教授 1 99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语言学》为标志。 2 1世纪伊始 ,骆小所教授以他的新著《艺术语言再探索》深化了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本书从理论上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艺术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 ,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恢宏 ,视野开阔 ,具有前沿性和深刻的思辨性 ,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公干气褊"的解释,注家们不甚一致。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前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这样更有利于对刘桢个性的理解及其文本的解读。笔者通过文字学的解释及历史的考察,认为"公干气褊"理解为个性出类,跨俗不驯,较接近本意。  相似文献   

16.
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的人生处世理念,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未免有失偏颇。本文根据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及人格心理做客观的分析,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用”,包含着深层的人格意蕴,那就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然而,由于“无适而非君,”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不得不“入其俗,从其俗”,从而导致不求被人用而为己所用的“无用之用”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美。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被贬作于滁州知州任上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即: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1962年孙犁重写《风云初记》的尾声,并赋予次要人物女县长李佩钟以“烈士”身份。这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叙事策略。从文本的深层结构而言,李佩钟更是作为知识分子形象言说的载体,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孙犁对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表达诉求。在某种意义上,孙犁身上的主体人格间性使小说叙事陷入一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两难之境。  相似文献   

19.
王士祯深受魏晋主体思想的影响,张扬个性,喜好山水,其“神韵”说无论在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其根本都在于对主体性的展示和追求,力求在韵味无穷的审美世界中抒发性情、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20.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