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南宁市一家长来信说:我女儿10岁,学习成绩不错,但依赖性太强。早上起床要我们叫;什么时候要洗漱、该吃饭、好睡觉都要我们提醒;换下的衣服随意扔,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我们帮她做。我们觉得她太依赖,可多次批评她,要她改变一下,也总不见效果。有什么好办法吗?答:对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宠爱有加,容易过多地关注和帮助,还会把孩子撒娇视为可爱、好玩。如果孩子吵闹、发脾气,父母在无奈中迁就,那么你就会渐渐地被孩子所操纵。但孩子可塑性强,只要我们坚持原则,孩子就会改变。以下建议供你参考。1.鼓励孩子做出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比如吃多少、…  相似文献   

2.
中考即将来临,我这个做家长的面临着一个新的抉择:是为孩子选一条保险的路,还是让他迎接更大的挑战?因为孩子所在的那所示范中学寒假前就开始动员学习优异  相似文献   

3.
心理效应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心理效应对体育课组织有意义呢?我们如何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言行,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提高课堂的管理水平呢?一、从众效应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育和管理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由  相似文献   

4.
最佳方案     
孩子任性时,家长往往用威胁或许愿使孩子听话,其实这是十分有害的。孩子迫于压力,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报酬而违心地听话,会养成口是心非、见风驶舵的不良品性。  相似文献   

5.
断奶是一个自然现象,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在孩子断奶问题上,作为父母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断奶仅仅是孩子“自立”的第一步,而诸如断奶之类的现象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反复出现。当孩子在某一关节点上必须脱离外力支持才能独立远行时,父母一定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深藏于心底,理智地在孩子渴望依赖与自己放心不下之间断然做出抉择——立即断奶。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问答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如果接连有几个同学回答错了教师的提问,而答案又几乎是差不多时,以后站起来的学生就会重复这个错误的答案.这就是受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造成的思维定向.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众行为也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学生来说,年级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学生产生这种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和群体心理的感染而造成的.他们听到多数人的倾向意见后不自觉地把多数人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认识,把自己与多数人同一起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固然,从众心理也有两重性,在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集体里,从众心理将驱使集体的成员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课堂问答中出现的诸如上面讲的那种现象却是有害无益的.它会使学生  相似文献   

7.
年幼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许多遍,他们总是不肯昕。此时,父母很容易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然而,怎样算是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不听话是否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又该如何处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英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很多家长不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往往抱着一种从众心理,盲目地让孩子选择并接受英语教育,这种盲目的被选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导致了学校、老师对英语教育的争功近利思想。  相似文献   

9.
【小引】在人生路上,常常会面对为公还是为私的抉择。下面三个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就面临着这艰难的抉择。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相似文献   

10.
不小心,被孩子看见爸爸妈妈那个了……是当他还小,忽视之,还是竭力向他解释?家长们总是小心小心再小心,可还是冷不丁有那么几次,被孩子撞见。这样的经历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阴影?真正遇见了又该怎么办呢?孩子们会怎样想?这样的经历真是太尴尬了,这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事实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不一样,他们看见父母亲热时的心态是不同的,一般来说3~4岁的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1.
我的儿子今年11岁,读五年级。他有个咬指甲的毛病,从小学三年级至今没改。开始的时候,我想孩子还小,长大了毛病会慢慢改掉。可是到现在就要是初中生了,还是没有改变。我担心这个坏习惯会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不良影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能够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马志国:三年级是一个转折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  相似文献   

12.
孩子长大了,你会发现他渐渐地与你拉开了距离,而走向同龄伙伴。你是失落?担心?还是……下面这篇文章,它会帮你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13.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 ,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众”所反映的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则这个集体会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因而 ,“从众”心理对班集体的建设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的形成“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是与人的经验有关。即在大多数情况下 ,多数人的意见一般比较正确。另一个原因是 ,个别不愿被人们称为“不合群”的人 ,不愿让人另眼相待 ,或惹人注目而丢面子。“从众”…  相似文献   

14.
我家的小孩(10岁)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是采取以牙还牙的方法和孩子对抗到底,还是逆来顺受、放任自流?我们真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很希望能纠正及改变孩子的偏差行为和不良的态度,但是该从哪里入手呢?  相似文献   

15.
朱雪 《学前教育》2004,(11):30-31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行走在孩子的世界里,精心地安排着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者,每个孩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集体活动顺利进行时,如果有个别孩子专注于他处,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予理睬,或者违背活动常规游离于活动之外,导致活动无法按照原计划完成等等,教师是该调整预先安排的活动,安抚孩子的情绪,顺从孩子的要求,还是置之不理呢?怎样的指导策略才是正确的呢?  相似文献   

16.
《学前教育》2006,(9):44-44
成成和强强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好朋友。每天无论自选游戏还是集体活动,只要一有机会俩人就会凑到一起,好像总是玩不完、说不完,当然他俩也不排斥跟其他幼儿交往。在集体活动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坐到一起,经常会出现不跟着老师活动,不停小声讲话的现象,我多次暗示和提醒都没有什么效果。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活动。有几次我“硬”是把他们分开了,可两个孩子都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虽然表面上安静了,但由于情绪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是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应该满足孩子的交往,还是为了能顺利开展活动而把他们“拆开”,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陈旭 《考试周刊》2014,(96):184-185
如今,随着学习钢琴的儿童数量增加,衍生出来的各种教学现象和案例也越来越多。如果某一天您的孩子哭着说:"我不想练琴","我为什么非要学钢琴"时,你会怎么回答?你会作何感想?放弃?解释?批评或者恼羞成怒?孩子这样问,显然是没有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他(她)的意识还停留在练钢琴层面,并没有达到感受音乐的美、抒发情感,进而创造美的层面。那么,身为琴童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欣赏音乐的旅程中应该怎样做?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要尝试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南通市一位母亲来信:我孩子9岁,上三年级。他从小身体较弱,一不小心气喘病就发作,我怕他身体吃不消影响学习,我想不好,是让他停课治疗好还是继续学习好?答:是否休学治疗应由医生来判定,但一般来说,慢性病(如气喘)没有必要停下课业去专门治病,所以建议一边治病一边上学。为了让孩子尽可能获得好的疗效又不影响学习,你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与老师商量,孩子不能参加的活动不要参加,但要让孩子有参与感,让他融入集体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自尊。如气喘病的孩子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体育老师可以安排他负责计分,他会很高兴。2.孩子身体…  相似文献   

19.
两千条短信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两难的情况。向左走,会伤害孩子;向右走,还是会伤害孩子。该如何选择,才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学前教育》2006,(4):35-35
成成和强强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好朋友。每天无论自选游戏还是集体活动,只要一有机会俩人就会凑到一起,好像总是玩不完、说不完,当然他俩也不排斥跟其他幼儿交往。在集体活动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坐到一起,经常会出现不跟着老师活动,不停地小声讲话的现象,我多次暗示和提醒都没有什么效果。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活动。有几次我“硬”是把他们分开了,可两个孩子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虽然表面上安静了,但由于情绪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是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