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首先,是要学会做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人在社会中必定与他人建立关系,怎么使这个关系正确而完好地建立起来,以参与共同生活,通力合作以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以自我负责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1.对自己负责与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负责是一致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同各种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关系,从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每个人如果都能自觉地、积极地、严格地完成自己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社会各项事业就会蓬勃向上地发展,各项工作都会顺利有序地推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更加团结和谐。反之,如果人们只是去追求个人的私欲,而忽略自己对外的责任,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敷衍塞责、玩忽职守,那…  相似文献   

3.
1.对自己负责与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负责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同各种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关系,从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每个人如果都能自觉地、积极地、严格地完成自己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社会各项事业就会蓬勃向上地发展,各项工作都会顺利有序地推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更加团结和谐。反之,如果人们只是去追求个人的私欲,而忽略自己对外的责任,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敷衍塞贵、玩忽职守,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紊乱、恶化以至衰败,我们本身也会受到惩罚。良好的责任心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也是一个人崇高的荣誉,每一个拥有良好品质的人都必须靠这种持久的责任心来维系。没有坚定的责任心,人们就会在逆境中跌倒,在各种各样的引诱面前不能自持,  相似文献   

4.
很多时候,人们会劝导他人说:不要事事都计较,不计较,就没有锱铢必较的狭隘,胸怀就会豁达一些;不计较,就没有对手间的剑拔弩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和谐……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5.
从“刺猬法则”看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的交往中,距离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法则,怎样运用这一法则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你就会在交往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否则,你会寸步难行。在班级管理中,这一法则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冷若冰  相似文献   

6.
东方人和西方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人们见面互相打招呼(greeting),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果一个不了解英美风俗习惯的中国人,以自己熟悉的方式与别人打招呼,往往会使对方不知所措,或者感到尴尬难堪,甚至还会使对方产生误解。请看下列一则对话:  相似文献   

7.
张日华 《新高考》2006,(2):11-12
首先来分析一道2005年高考政治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参考答案:(1)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讲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是利人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诚信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有利于自己。(3)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8.
正倾听法则——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倾听他人,会使对方心情愉快,毫无顾虑地吐露出内心的苦恼或喜悦,最重要的是能使说话者感觉受到尊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谈话者的意思、流露出的情绪、传播出的信息,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这便是人际交往中的"倾听法则"。去年艺术统考成绩公布的那天,小曼同学情绪十分低  相似文献   

9.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微博圈     
《教育》2013,(6):9
@孙云晓:质疑是创造的前提。而应试教育的灾难首先就是扼杀质疑精神。哈佛教授安娜对北京中学生讲课说,美国、中国和犹太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学习习惯不同,对于已有的理论,犹太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美国人会自己探索,中国人习惯于接受。因此,中国学生最需要批判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国家,人们会钟爱或忌讳不同的数字。所以,数字不仅仅是数字,它们还寄托了人们的愿望。1.中国人认为吉祥的数字是__。A.seven B.eight C.three 2.西方人忌讳的数字是__。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常认为他人对自己存在偏见,却又往往不承认自己对他人也有偏见。此种对偏见的"偏见",值得我们警惕。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偏见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所驱动的,而利益观点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世界观、人生观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着重分析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世界观、人生观存在重大差异,揭示出人们不同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生时 ,不要总是以训人的口气说 :“你给我听着。”如果说“我正在听 ,你慢慢说” ,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一、聆听———一把神奇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 ,聆听是一种对他人的情感、语言表达的反应方式和增强对他人的情感、心理体验的理解的手段 ,可以帮助人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几年来 ,我将其用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缓冲气氛 ,创设理想情境聆听 ,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压力。不管面对一个多么愤怒或冲动的场面 ,只要在我专心倾听的时候 ,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的道德境界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据人们对生命价值、效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领悟程度和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身与他人价值关系的不同态度,可以把人们的道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顾及他人     
什么是顾及他人?顾及地人就是尊重他人及其感情,就是要考虑你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他人,要关心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顾及他人就是深思熟虑,就是对他人的喜好与否加以注意,然后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愉快的事I请顾及他人就是把他人的好恶冒得和仰自己的好恶一样重要.当你面不同干他人的根麻,顾及他人就意味着仰不合试图证u仰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仰感是别人的需要和感I盾.顾及他人就是您事既受虑是否对自己自益出差虑是否对他人有益.为什么要顾及他人9兰人们行为的动机P是出于自私而不顾及他人,就会伤害地人的感。又当我们不顾及地人…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6,(2):67-71
苏童在《黄雀记》中表现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与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相契合。首先由人类的失魂,自我意识的丧失,导致人无法把握自身,而他人会对自我进行干预。自我也会对他人进行干预。在他人的干预之下,我们的生活会陷入痛苦,然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诞和痛苦的,世界也会以各种方式干预个人生活,在他人与世界的双重干预下,人只能痛苦地生活着,无法掌控自身。  相似文献   

20.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本领和人格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易动感情、渴望理解、好交朋友,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树立正确的成长观、人生观和友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通过沟通交流、彼此了解,达到理解和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目的,这对于调适情绪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