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志国 《幼儿教育》2013,(Z3):18-19
马志国老师是心理咨询师,我们从他的心理咨询案例里选取两个家长关注的话题,跟大家分享。1不和孩子讨价还价案例:孩子动辄就跟我讨价还价我们孩子5岁多了,总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我每次对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向孩子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须做。但是,有时候孩子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想法。最后,常常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中。有时为了一些小事都会缠磨很久。比如,为了每  相似文献   

2.
马老师:您好!我儿子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只对语文感兴趣,对数学一点兴趣也没有,以至于数学成绩一塌糊涂。请您告诉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指导他学习数学?谢谢!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其实只有3件事: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先谈阅读习惯,有些家长的问题可能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当然,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老师可以用少量的时间完成对孩子的阅读兴趣的激发,但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日常的事儿,需要家长多加关注。曾经有家长咨询我,能不能长期(至少5年)带他们家孩子读书,协助他养成阅读习惯,说实话,这我真做不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种对"陪伴"  相似文献   

4.
正流行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程度和教育结果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认为家长和教师教给孩子的越多,孩子也就越懂事。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调查一番,得到的结论可能恰恰相反。笔者家访过的学生中不乏一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孩子,但他们的家长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时往往语焉不详,通常都是在对孩子的成绩表示骄傲的同时,又略带困惑地说出一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教育的"之类的话。一开始,笔者以为他们是在敷衍,后来才发现很多家长确实不明白其中  相似文献   

5.
我想给已送孩子入幼儿园或准备送孩子入幼儿园的家长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做一个好家长。1.接送孩子时,真诚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向老师问好,既表示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这对促进老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之中肯定会起积极作用:同时,又是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身教"和"言教"的好机会;还可以融洽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有利于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6.
教师、家长、社会是教育孩子的三个责任体,家长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人,他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家长本身又是一  相似文献   

7.
卓元 《江苏教育》2012,(Z2):86-88
"卓老师,别走了,你今天怎么也要到俺家坐坐……"一位家长拉着我的手不放。刚婉言谢过这位家长,没走几步,又遇到另外一位家长:"卓老师,我那淘气的孩子,让你费心了,他爸爸妈妈不在家,全靠你了。你看,天那么热,这是自家种的西瓜你一定要收着。"我又婉言谢过。"卓老师,我刚才从外面打工回来,今天你说破大天,咱弟俩也要喝两杯。"我又以有事为由而极力推脱。在上下班的路上,乃至在学校里、家里,像这样的情况,每周总会遇到个三五次。其实呀,家长们没必要对咱这么热情,我只是做了些作为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用我作为教师的全部"家当"——育人、教书,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一、我就是孩子的父亲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多数是爷爷奶奶在家里带着,孩子的父亲母亲为了家庭生活,不得已背着铺盖卷儿,离开家乡、父母,离开自己可爱的孩子到他乡去打工。他们走了,带走了对孩子的牵挂,留下了希望,希  相似文献   

8.
为期一年的家庭教育刊授大学业已结束了,真的感谢《家教博览》杂志的这一义举。孩子已12岁了,我已做了12年家长,但总觉得以前是糊里糊涂地在做,尽管自己是师范毕业,做了10多年的大学教师,我和妻子都在不自觉地做着家长。通过参加本刊举办的刊授,我和妻子认真阅读教材和每期《家教博览》,掌握和理解书中的家教理论,并结合教育培养孩子的实践,更新了家教观念,使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理性,更自觉,收获多多,相知恨晚。刊大,使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理性更自觉!辽宁丹东@董广伟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千百年来,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论是社会、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观念,把表扬带给每一位学生。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大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家长对孩子随随便便地说出"行"或"可以",其实是在对孩子无限的宽恕与纵容,同时带来无限的隐患,而为人父母者适时说"不行",这不是强横、冷漠  相似文献   

10.
在忙碌的养育中,转眼间孩子已步入社会将要成家立业了。当年看着他走进教室的背影,心想:教师的儿子成优秀生是没问题的。但在孩子成长中,我也和别的家长一样,面对孩子的种种“不听话”,一时乱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只有一个童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想当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以下是我多年来悟出的一点数育体会.供家长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  相似文献   

12.
学生负担过重这把火越烧越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把火上"添了柴"。综观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三大误区:一是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现在的家长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总是以文化成绩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孩子。家长们不仅介意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很关注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成绩,积极地给孩子排名次,将教师分好坏,给学校定位次,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教师、学校的压力。二是一味增加孩子的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不加选择地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有些家长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并不了解知识体系,只是一味地布置孩子做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身心负担。三是过分注重孩子的课外家教。家长们是  相似文献   

13.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陈惠娥 《考试周刊》2014,(18):188+170-188,170
<正>一、案例案例1:星期二早上一到校,就见嘉龙的爸妈焦急地等候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原来,前两天嘉龙的舅舅从新加坡回来,给了他一百元钱作为"见面礼"。平时不乱花钱的小嘉龙认为这一百元就是他的"私有财产",于是把它偷偷带到学校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有福同享"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我找来这几个"当事者",经过一番教育之后,第二天其他三名同学都已"物"归原主,也向家长、老师承认了错误,只有林晖同学还无动于衷。我纳闷: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怎么可能比别人后知后觉呢?一定是跨不过心里的那道"坎",不敢告诉家里。怎么办?我要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呢?不行。林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我不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它要求教师、家长转换观念,热情而细心地对孩子予以正确有序训练,适时地扶持和鼓励,鼓励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孩子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6.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一般来说,家长听到对自己孩子的反映比较好,或者是教师的看法与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比较相一致时,就乐于接受:反之,就难以接受,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向教师表示不满或提出责难。这会影响家、园教育的配合一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也是一个幼儿家长。孩子上了幼儿园后,第一次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却是一个“低评价”,我内心的波澜是难以描述的。但我把握了一个原则,就是要相信教师,相信教师对孩子的态度是比较公正的,评价的依据是比较科学的。在此基础上,我冷静  相似文献   

17.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自己把孩子当宝贝,凡事都为他着想,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怎么说他都不听话。这时候父母要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和孩子说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和孩子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语气和语调,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呢? 一、别把孩子当大人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像  相似文献   

18.
《家长》2022,(2)
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其实很简单.一个孩子想和另一个孩子一起玩,只是因为"我和他在一起玩很开心".但家长的想法往往并不简单,并不只是满足于孩子"开心",而可能是根据家长的喜好要求孩子"跟学习好的孩子做朋友""向朋友学习,取长补短",等等,这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时,不能单纯地享受友谊和交往的快乐,可能让孩子产生很多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作为家长如何为孩子打好一生的基础,使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健全的身心。本文通过两个案例详细阐述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更不能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梦想一厢情愿地让孩子去帮你实现。这样对孩子既不公平,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是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20.
马老师:我是孩子的父亲。最近,因为老师让家长签字,我们家里闹了几次不愉快。前两天,孩子犯错了要我签字,我一气之下还打了孩子。他妈妈说光打也不是个办法。您说当老师让家长签字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