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序跋是谱牒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往往在一部谱牒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始 ,邀请著名学者、政界人士作谱序的风气日益盛行。清代中叶以经世致用闻名于世的封疆大吏陶澍就曾先后为26部族谱作过序。陶澍谱序内容丰富 ,剖析这些谱序有利于我们了解陶澍的谱学思想并认识其谱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浏阳谭氏谱〉叙例》系谭嗣同谱牒序跋方面的唯一作品。长期以来 ,一直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其实 ,“叙例文雅驯可诵 ,所论亦赡详 ,为以前作家所罕及” ,乃一篇精彩且有价值的谱牒学佳作。从中 ,我们不仅可以获取谭嗣同的谱牒学理论 ,而且还可以了解有关的谱牒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谱牒类专著在古典目录中大部分时间归属于史部,虽其归属于史部,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其名称却一直在变化着。到了清代谱录类被划归于子部,其本身却不具有谱牒的基本内涵,真正的谱牒类专著反归于子部类书类。谱牒类专著本身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历史上士族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其本身的分类和类下所含书目的变化对研究士族在历史上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现存44种1960年代(缺1961年)新谱,可以成为观察中国谱牒第一大省浙江省新谱编撰特点的一组重要样本。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总结了谱牒卷册规模与时代下移间的对应关系;对44种浙江新谱卷册规模的分析,虽然大致证实了这一关系的存在趋势,但就一个"年代"而言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欲确定1960年代浙江新谱的历史地位,只有将其置于浙江1950年代和1970年代新谱卷册规模的动态过程中,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谱序的发展由来已久,清代是谱序发展比较完善的时期,谱序的篇数庞大。随着时间的久远,新序和旧序的对比也比较明显。本文就新序和旧序内容上的不同,对其出现的原因和对应谱序的作用作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明代徽州谱序随着家谱的不断重修、增修而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随着家谱被族人们较完好的保存下来而得以流传,其包含内容繁多,而且对于徽州谱序的分类研究情况,目前在国内外鲜有人涉猎,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本文尝试从谱序的修撰时间、所撰家族的范围和撰写者三个方面人手,对明代徽州谱序进行分类探究。  相似文献   

7.
国有正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家谱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发展等与家族相关内容的历史书,而作为家谱前具有概括定论性质的部分,谱序就成为了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现今徽州地区保存下来的大量谱序对研究谱学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探析徽州谱序发展概况对明代徽州家谱的研究和谱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各种思潮的交相涌来,原来销声匿迹的谱牒,也被重新翻起,修谱之举此起彼伏,于是怎样认识谱牒,如何对待修谱,便成为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有关这方面的思考,归纳为谱牒由来、谱牒体例、谱牒价值、新谱瑕玷等几个部分,陈述如后,仅供参考.一、谱牌由来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这也许是谱碟的最佳定义了。谱牒始于我国古代的周朝.《周礼·春官》载,周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尊系世,辨昭穆."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  相似文献   

9.
谱牒是宗族群体的生活实录。迁自黄河流域的潮州先民,以其鲜明的变动性著称。故此,一部部潮汕旧谱牒,便是一部部生动的,也是原始的宗族迁徙史。本文通过翻阅现仍收藏于潮汕民间的旧存谱牒,试图归纳出其鲜活的地方文化特色,阐明其研究利用价值。同时,也指出谱牒的局限性,以提醒研究者对谱牒“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相似文献   

10.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学界对龚自珍史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唯其族谱之学,鲜有人涉及。其以《怀宁王氏族谱序》和《徽州府志氏族表序》为代表的"欲其子若孙之贤"和"不以宗废贵贵与贤贤"的谱学观念,在迄今为止的谱学著述中实为难能可贵之见解。本文拟从龚氏所著的谱序资料入手,探讨其谱学思想及其举因。  相似文献   

11.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一直是影响基层社会构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宗族历史记载的谱牒,记录了宗族不同层次的继嗣关系。根据安徽省宿松县月山《江氏宗谱》的有关记载,朱氏湖江氏的一个房派的繁衍、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也说明了地方宗族形成过程中继嗣群体的建构及扩张关系。朱氏湖江氏在清代以后,经济状况直接影响这个继嗣群体的扩张及其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州程氏是明清时期鲁西北地区的一大文化家族,是明清山东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科第文学兴起于明中叶嘉靖初年,一直绵延至清初。程家世官水曹,清正廉明,且代有诗名,出现了程、程绍、程先贞等著名文人。程诗协唐音,尤工五律;程绍诗作雄健浑朴;程先贞论诗,主张"孤"、"清"与"厚"的融合,其诗学陶兼杜,深稳清妙。明末清初之际,程先贞与顾炎武、钱谦益等大儒私交甚契,声息相通,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15.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6.
吴兴武康沈氏是南朝最为活跃的南方土家族,而在刘宋一朝尤为突出。沈氏与刘宋政治发生联系始于沈林子兄弟。时值刘裕重构皇权政治,沈氏人物参预了刘宋建国这一重大活动,并与刘裕建立了特殊的君臣关系,由此而奠定其家族在南朝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是祖籍河北钜鹿、出生于长安、家道贫寒、父宦卑微的长安人,其与唐代名将张公谨的宗族关系相当疏远。但在唐代寒庶攀附高门、"虚引他邦"等时俗文化影响下,僧一行攀附张公谨而称祖籍昌乐,并自谓张公谨之"孙"。僧一行出生地及祖籍地特别是出生地的判定,对剖析其天文素养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陈尧佐兄弟三人,二人登宰相高位,一人任节度使,家族贵盛荣显,其后人繁衍播迁,影响久远。首先考述陈尧佐家世,指出该家族为汉代颍川陈氏和南朝皇帝陈霸先之后家道几经起落,至北宋陈省华时得以复兴。陈尧佐的生平事迹被认为好古博学、才学出众、刚毅笃实、自奉俭约、勤政爱民、实绩卓著,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清代闽台各地区的螟蛉子收养习俗存在较大差异。闽西北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流动性小,宗族组织注重血缘关系传承,螟蛉子收养习俗并不流行。螟蛉子无权继承养父宗祧,也不具有宗族的正式谱系地位,只能继承养父的部分财产。闽东南地区则因社会流动性大,商品经济发达,宗族组织相对开放而盛行功利性收养螟蛉子。螟蛉子拥有宗桃继承权和正式谱系地位,也能继承养父较多财产。台湾地区的螟蛉子习俗主要体现移民社会特点,普通家庭买养螟蛉子的目的以解决承祧需要为主。螟蛉子的宗祧权和财产权与亲子并无分别,螟蛉子在台湾家庭中基本上享有与亲子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