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晔 《上海教育》2007,(7B):51-52
所谓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建设及其文化的道德性追问,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为目标。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文化进行伦理的审视,它是一种维度,是一种衡量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尺度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开栏寄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育己”的过程。通常,我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师的“育人”,但是,社会进步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幼儿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就很难有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本栏目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诸如教研、教科研、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园长培训、教师培训)等问题,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3.
"同构共生":师生自能发展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学生自能发展是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诉求;学生自能发展反作用于教师自能发展;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是现代教育的美好愿景。实现“同构共生”,必将进一步面向学生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应建构“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建构“书香校园”,促进精神成长;建构“科研校园”,寻求持续发展;建构“人文校园”,实现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学科教育,育人也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全面的人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诉求,也是学校必须肩负的教育使命。培养全面的人,有一个条件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这个人成长的环境。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把培养全面的人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建设一个适合农村孩子成长的文化校园是我们的责任。一、布局"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学校是教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校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布局校园  相似文献   

5.
刘昌芹 《天津教育》2014,(23):49-50
教育是神圣的精神事业,学校首先应努力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寄居地。只有提升了校园里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追求,学校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我校一直追求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6.
教育视野     
上海市崇明县教育局把“三园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三位一体”、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村中学生素质教育新路。 所谓“三园”是指校园、庭园、田园,即校园生物实验基地、学生  相似文献   

7.
夏丽萍 《学前教育》2014,(12):51-52
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办一所理想的幼儿园、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是我的梦。十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形成了“在田园中自由呼吸”的办园理念,确立了“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自然地成长,成长得自然”的培养目标,并正在构建我们独特的幼儿园田园课程。  相似文献   

8.
教育目的是以观念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成长的方向、性质和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哲学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不同意见,接着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内容、形式、特点和依据,着重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的关系,强调指出,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不仅是我们确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确定教育目的的规格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城市取向”的教育与乡村教师的文化积累 当前,在乡村学校教育中存在一种试图利用“城市取向”的教育模式来弥补农村受教育者与城市受教育者之间文化差异的现象。这种乡村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以城市文化去改造乡村文化乃至取而代之,以期达到所谓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但这种传统“无论是以民族传统还是以现代化、科学、文明等为教育内容,都是以忽视、贬低、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推进教育的方式的。”农村学生上学的目的清楚、直白,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同的核心。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首先,要注重在校园中推进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和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要充分推行人性化的班规室训,推行弹性灵活的个体评价制度,形成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要鼓励教师、  相似文献   

11.
法国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卢梭从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提倡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天性。审视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是否有戕害学生并使学生错过发展某种能力,不给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和机会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英语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势必造成这样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育目的的控制性与选择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教育目的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总体上都反映了受教育者应当达到的状态,这种应当达到的状态一般是指受教育者还没有表现出来,而通过教育则可以达到的状态。从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制定者”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这其中包含着“制定者”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又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的“理想”,因此这部分“理想”可以作为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始建于1902年,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厚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状态与质态。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工作、生活与求学在此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的教育生态不断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仅仅基于“传统”来进行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校园“创意”理念,推进学校管理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临沂二十二中以促进人的生命完整成长为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他们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不断优化教育要素和师生成长方式,创造了“六段式”互动教师发展新模式和“三化五学”教学模式,实现了“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校园里每一个人都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二十二中人用智慧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校保卫工作者的教师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先生认为:“要看明天的社会,先看今日的校园。”可见,全面发展的重要和仅靠专业教师的缺陷。 首先,任何专业教师都有专业局限,不能包罗万象。其次,学校教育对象具有集体性。学校培养出来合格的毕业生,是全校人员共同哺育的结果。所以,高明的校长,总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体制上,并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每一位生。高校保卫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受教育者有着一般专业教师无法比拟的特别的教育效果。例如,对失足者的“再教育”,就是通过本人或他人的过失为教材,以改变已形成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弃恶择善、迷…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从“师训教科研、学校和教师个人”入手,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交流”和“名师示范、专业引领”等途径,运用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师者:从知识者转向智慧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深层意义指向教师存在方式的变革。当代教师需要由作为“知识者”的存在方式转向作为“智慧者”的存在方式,这不仅是培育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李生 《陕西教育》2008,(7):71-71
一、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07,(2A):69-70
20世纪90年代初期,崇明的部分学校开始“三园”教育探索。所谓“三园”,是指“校园”和农村地区特有的“庭园”和“田园”。“三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虽然,当时的“三园”教育主要还是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但已暗含了注重环境保护的绿色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刘露 《贵州教育》2012,(5):42-43
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任何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服务,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让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育,促进孩子们进一步的发展。几年来,“校本教研”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生活。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