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观点认为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文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 ,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 ,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 ,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者姓名 ,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 ,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认为,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姓名,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总受历史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这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据史而创作的。最早是明嘉靖元年(155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首页就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人高儒亦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  相似文献   

6.
在《三国志演义》中,作正确解决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辨证关系,通过虚构大量情节和细节来凸现人物性格,准确地描绘了周瑜性格善恶性兼具的复杂性,展示了其独特的性格特点。《三国志演义》存在理想化典型,不存在“绝对化”人物,自然也不存在“类型化”人物。  相似文献   

7.
随着《三国志传》的版本意义在《三国志演义》研究中逐渐被发掘,"志传"版本的研究成为《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突破口。刘龙田本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本子,但刘本刊刻年代是一个很多专家忽略而且模糊化的点。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刘龙田本的刊刻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界定,尤其是将刘本的插图和版式放在建安本的演变过程中来论证。刘龙田本和余象斗本、郑少垣本,汤学士本在插图的刊刻上有诸多联系,笔者推断出刘龙田《新锓全像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的刊刻时间应该是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  相似文献   

8.
历史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大种类。它独具的创作特征,经过“说三分”的说话艺人和罗贯中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在《三国志演义》里闪耀出光彩照人的艺术美。明代中叶以后,《三国志演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许多文人竞相仿效,编撰了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浩瀚几于正史分签并架”。虽然,这些演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大多不能与《三国志演义》相比;但是,在它们的陪衬之下,《三国志演义》更显出是小说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楷模,《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源于一定的历史事实,因而史有“七实三虚”之论。但它毕竞是一部学作品,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史实来认识。本从《三国志演义》中孔明形象塑造出发,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真实与史实的生成与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变经过了六个阶段,现存于世的有两个嘉靖刊本,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歧异,但是基本骨架却是大致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演义》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与其借助戏曲系统的广泛传播关系十分密切.其在戏曲系统的传播可谓时间长,剧目多,范围广.各种样式的明清三国戏对《三国志演义》文本传播范围的拓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三国戏的接受效果要比阅读小说强烈得多.不识字或未读过小说的人,可以从舞台上了解《三国志演义》的内容,读过小说的人也会在观赏三国戏中加深对《三国志演义》文本的理解,增强接受效果,获得进一步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福建建阳刻本呈现出多种面貌,版本数量多,文本风格各异。成为明代《三国志演义》版本中独具特色的一枝。本文试图分析这些建阳刻本的文本特点,从文本比较中看出刻本之间的分化,并试图探索《三国志演义》的早期文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的名字,早已随着文学巨著《三国演义》的世代风行而妇孺皆知。与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其他古代著名小说家不同,他对《三国演义》的著作权从来没有受到怀疑,因为最早的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浴演义》题署“晋平阳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但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这就是所谓艺术化历史。总的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借鉴历史,立足文学,达到历史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中诗词的比较分析,指出从诗词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为丈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这部小说获得了两次较大的艺术提升,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进入一个更臻完善的艺术境地,从而也为文人独立创作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社会条件,演变过程,进而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