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盛唐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南北朝初唐,写边塞诗的题材古已有之,而繁盛的时期则是在盛唐。盛唐边塞诗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盛唐气象”。即乐观高远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内容上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多是英雄主义的赞歌。风格上没有纤弱之气,充满了阳刚气概。以高适和岑参为领袖,围绕在他们身边的边塞诗人所形成的边塞诗派,是对盛唐众多诗歌创作流派中与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派齐名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它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盛唐之音”。在艺术上,具有永恒不灭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无比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在于反映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矛盾。盛唐边塞诗的价值更在于它堪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本文就此略述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 “盛唐之音”的提出由来已久,林庚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期著文倡言“盛唐气象”,指出李白诗歌充满乐观情绪,少年的解放精神,青春奋发的感情,以为李白是最典型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而后,林先生在1958年发表《盛唐气象》一文,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指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八十年代初,李泽厚光生论道:“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这就是盛唐之音”。他进一步指出:“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此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  相似文献   

3.
初盛唐朝气蓬勃的诗篇展现了一种年轻的化形态,构成了“盛唐之音”的主旋律,表现为帝王将相的“豪气”、初唐青年士子的“意气”、盛唐山水诗人的“逸情”、盛唐边塞诗人的“侠气”、诗仙李白的“傲气”、诗圣杜甫的“大气”。  相似文献   

4.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中国文学史风格流派录(三)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文学史家根据作品反映的题材,把盛唐诗坛上善于表现边塞生活的诗人称作“边塞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派的作者结合壮丽、辽...  相似文献   

5.
《终南山》是历来备受赞美的描写山水风景之名作,表现了盛唐文人追求自由、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壮美的审美观念,艺术上被视作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归隐终南山之时,不仅刻画了终南山风景之壮美,还含蓄地流露出不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终南山是当时佛、道信仰者和隐逸之士一致钟情之地,此诗深深地烙上道教文化印痕,体现出王维思想感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盛唐的边塞派诗人虽以写边塞生活和边塞风光名世,但也写田园山水诗。而王维向来以写山水田园著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然而,他在早期也作过一些有关游侠和边塞的诗。这些诗写出少年的豪迈,将军的英勇,表现当时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观猎)可作为其代表作,其原诗是: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鹏处,千里暮云平。诗作写的虽是普通的一次狩猎活动,却赞扬了将军野猎的勇武,猎技的精湛,也显示作者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在内容上,它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盛唐诗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创作题材为依据把王维、孟浩然划归山水田园诗派,而将高适、岑参列进边塞诗派。题材的区别固然导致王孟诗风与高岑诗风的差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就其作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在美学追求乃至诗学思想方面都呈现出某种共同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王孟诗派与高岑诗派都存在着崇尚建安风骨的倾向,在倡导和实践“风雅”观上也有一致之处。认识到这种共同性,显然有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9.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无比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在于反映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矛盾。盛唐边塞诗的价值更在于它堪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本就此略述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并非“烽烟”,亦非炊烟,而是大漠中自然之“烟”——龙卷风;居延、萧关与燕然等古地名,若是实指,不符王维犒军的行程,所以这些古地名是唐人对边塞的泛称而非实指。  相似文献   

11.
张华 《培训与研究》2008,25(3):55-57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之意境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老庄道家思想对其诗歌风格与意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诗歌中若隐若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军博取功利的吸引,词人本有的积极入世心态以及边塞文学传统的积淀等,促使唐末五代以写艳词为主的“花间派”词人创作了一些边塞词.然而。由于世易时移和花间词人本身与边塞生活的隔膜,《花间集》里的边塞词终究较多地缺乏盛唐边塞诗的阳刚之气,而只能是所谓的“盛唐遗音”。  相似文献   

13.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边塞诗是一个群星难灿的流派,尤其是高适、岑参两位,既是其开拓者和继承者,又是当时诗坛的校使者和中坚力量,在推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体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功勋。他们继承了“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传统,深入体验边塞生活,积极进行边塞诗创作,且艺术上日臻成熟,达到了边塞诗的鼎盛。然而,尽管他们有着比较接近的人生经历,也有许多艺术共识,但其创作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是同中有异.一、高适、岑率的边塞诗集申表现了时代精神,是典型的盛唐之音.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耗霞万土扩大,各民…  相似文献   

14.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以其先后两次入幕边地的亲身经历进行"丝路"创作。留存至今的约78首"丝路"之作真实反映了西域风光,歌颂了异域人情,极大拓展丰富了边塞诗的表现内涵。在诗歌体裁上继承发扬七言歌行、绝句的音乐性,尤其在边塞诗作中对七言歌行体的探索与运用,创立"……歌/行,(奉)送……"的歌行新体式,实现了对边塞体裁的创新。同时"丝路"之作所呈现的奇丽悲壮风格体现在对优美、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并力探索,进一步促成岑诗的多样风格。针对近年来文学与地域、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岑参西域行旅与"丝路"之作不失为一较好的切入点;通过其"丝路"创作的考察,亦可对"盛唐气象"下的"丝绸之路"有一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维及其诗歌在盛唐别具一格,《积雨辋川庄作》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这首诗自然温丽、音节铿锵、诗中有画,为唐七律与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王维对政治、文学的纠结与矛盾,蕴含了他亦官亦隐、入世出世、佛儒兼修的人生思考,是王维诗歌艺术审美与人生体验的融合之作;也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唐代诗人政治与人生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雨这一自然事物到了唐代已成为诗人钟爱的抒情意象,折射出唐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雨亦是风格迥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王维、杜甫和李商隐笔下“雨”意象的不同特点,以窥见唐诗的发展历程,发掘“雨”意象的运用在盛唐到晚唐诗歌流变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不同的诗人对同一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写出了题材相近、主题相似的诗歌,盛唐的边塞诗派便是伴随着开元时期的开明政治,国势强盛和扩边政策导致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而形成的。由于边塞战争的频繁,盛唐的边塞生活成为诗人所歌咏的题材和主题。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卓越代表,诗史上以“高岑”并称,他们的边塞诗从各方面深入地表现边塞生活,以豪迈雄壮的风格著称。  相似文献   

19.
岑参与高适齐名,向来以边塞诗称于世,被推为盛唐边塞诗派之双壁。但是,无论就岑诗的数量比例还是总体成就而言,“边塞诗人”的称号,都不足以概括其诗歌创作,尤其不能全面地反映岑参在盛唐诗坛上所起作用和应占地位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岑参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从而赢得了边塞  相似文献   

20.
都市、边塞、山水、田园。王维的诗歌题材无所不备。从前期都市、边塞题材到后期的山水、田园题材的探索,王维诗歌题材有关现象具有超越文学艺术之上的哲学意蕴。题材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是以“理想”作为其原始根基,诗人用艺术的方式追求诗意的人生。同时,从都市到山水的最终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回归,向人之自然天性的复归。诗歌多元的题材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永恒性使之在当时获得“天下文宗”地位的同时,也使得其以山水诗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