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概念泛化是指课程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外延越来越宽泛的倾向。在当前课程研究中,课程概念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什么人都可以提出课程;什么功能都涵盖在课程中。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部分课程理论研究者的崇拜心理作祟以及用“理念”代替“概念”的恶果。泛化后的课程概念容易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学校功能的缺失,教师作用的迷失和课程实践的混乱等危机。  相似文献   

2.
课程概念泛化是指课程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外延越来越宽泛的倾向.在当前课程研究中,课程概念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什么人都可以提出课程;什么功能都涵盖在课程中.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部分课程理论研究者的崇拜心理作祟以及用"理念"代替"概念"的恶果.泛化后的课程概念容易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学校功能的缺失,教师作用的迷失和课程实践的混乱等危机.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2007,(6):2-2
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在横向上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扩张,在纵向上表现为提出主体的泛滥,在界定时则将课程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相混淆,尤其是将课程的功能与内涵相混淆。泛化后的课程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角,发展了课程理论,但是其自身也隐藏着偏见与局限,引发以下一些危机:①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②导致学校功能的缺失;③导致教师作用的迷失;④导致课程实践的混乱。[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明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研究的基石,是一门研究成熟的标志。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知识”的慨念不仅没有明晰,反而越来越杂乱、模糊,其内涵越来越抽象,其外延越来越宽广,呈现出一种泛化的趋势。正如布雷钦卡所说的那样:“没有准确的概念,明晰的思想和字也就无从淡起。大凡寻求可以解决教育问题之科学理论的人,都不会容忍教育学中的概念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教育研究中出现的愈演愈烈的“知识”泛化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认清泛化的危害,使知识研究少走歧路,步入正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课程”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陈桂生“课程”概念,众说纷坛。这是由于这个概念所指称的事实在变化中,而不同学者又按照各自不同的“课程”观念解释什么是“课程”,从而使“课程”概念扑朔迷离,越来越难以把握,有必要加以分辨。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关于教学内容的选...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淆及泛化的现象,将课程概念无限泛化最终“捧杀”了课程本身。这种课程概念泛化的根源,乃在于混淆了“课程本身”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尤其是混淆了“课程”与“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因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引发不少问题与困境。“课程即法定知识”是基于社会学视角而对课程概念进行的重审和重申,旨在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与理论研究的明晰。  相似文献   

7.
课程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淆及泛化的现象,将课程概念无限泛化最终“捧杀”了课程本身。这种课程概念泛化的根源,乃在于混淆了“课程本身”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尤其是混淆了“课程”与“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因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引发不少问题与困境。“课程即法定知识”是基于社会学视角而对课程概念进行的重审和重申,旨在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与理论研究的明晰。  相似文献   

8.
和重要目标,日益成为当代的学术热点之一。那么,何谓课程文化?其实质是什么?尽管有学者曾作过阐释和界定,但仍有深入研讨的必要。这是由于课程文化研究既是特定文化研究的成果引入课程论领域,又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所以,课程文化研究既可能过于简化(如简化为课程意识形态或课程观念形态),也可能过于泛化(如把一切文化现象和活动都与课程牵涉起来),其问题的症结在于“课程”具有多种含义,“文化”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今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开发和实施时,人们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这种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的类型有何不同,仍然感到难以把握。有的人直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套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界定中;有人主张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开设等等。这种对“研究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从社区教育泛化现象说起把社区教育当成一个“筐”,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等,只要是产生教育影响的事,什么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这种现象,逻辑学上叫做概念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这种“模糊泛化”现象,在目前,似乎还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依我之见...  相似文献   

11.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概念学习也是整个物理课程教学的关键。在引入概念时,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在理解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确“是什么”;在运用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干什么”。  相似文献   

12.
定义课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日益成为当代的学术热点之一。那么,何谓课程文化?其实质是什么?尽管有学者曾作过阐释和界定,但仍有深入研讨的必要。这是由于课程文化研究既是特定文化研究的成果引入课程论领域,又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所以,课程文化研究既可能过于简化(如简化为课程意识形态或课程观念形态),也可能过于泛化(如把一切文化现象和活动都与课程牵涉起来),其问题的症结在于“课程”具有多种含义,“文化”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一、课程文化实质已有研究的缺失课程文化到底是指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课程概念的逻辑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一百多年来,“不同课程学者又按照各自不同的‘课程’价值观来解释什么是‘课程’”,因此就表现出课程概念的多义性特征。据美国学者鲁尔统计,目前课程这一概念至少有119种定义。正是由于这种起点和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的众说纷纭的现象,导致了“‘课程’概念扑朔迷离,越来越难以把握”。对  相似文献   

14.
学生管理制度也是一门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学生管理制度和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缘自对课程本质的理解和对管理制度功能的理解。虽然,目前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还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发展过程,但从本质上说,课程是一个让学生学习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管理制度也应该成为一门课程,因为制度也在隐性地对学生进行着教育。制度是隐性课程在人们的概念中,制度往往是约束人、控制人的工具或手段。其实,制度也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①,因而也具有教育功能,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一个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5.
张之阳 《四川教育》2001,(11):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 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一、什么是网络课程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概念相当混乱,各有各的说法。如果对网络课程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从何说起?至于优质网络课程那就更谈不上了。但是,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课程,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课程。1.什么是课程课程到底是什么?这是课程成为专门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课程论已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学科,而课程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关于课程仍缺乏比较权威的、统一的科学定义。例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黄政傑博士在其撰写的“课程改革”专著中,曾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说的概念“清”与“不清”(或“明确”与“不明确”),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概念的内涵;二是指概念的外延。根据内涵与外延的意义可知,概念的内涵可以决定外延,反之,概念的外延也可以决定内涵。所以,不管是从内涵角度弄清本质属性,还是从外延方面弄清涉及范围,都能达到明确概念的目的。但是,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对矛盾中,  相似文献   

18.
虚拟仿真实训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实践证明,不是什么专业、什么课程、什么项目都适合用虚拟仿真实训的。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虚拟仿真实训有泛化的倾向。本文界定了虚拟仿真实训的概念,梳理了虚拟仿真实训泛化的表现,分析了虚拟仿真实训泛化的动力源及危害,厘清了虚拟仿真实训的适用条件,并对避免虚拟仿真实训泛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整合课,究竟是什么课?按课程学科分类,课可以分为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等,系典型的传统学科概念的分类使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有了活动课这一新的课型。所谓活动课是从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的要求出发,适应学生新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而建立的跨传统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生学习课型,它是在多年探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可以纳入课程范围的一种学习课程。虽然说学科分类是典型的传统概念,但是它体现了人类数千年来对学科的理解和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并不是说因为它“传统”就“落后”了、“落伍”了,甚至不科学了;更不是说活动课可以代替传统的学科课程。因为学科课程及其分类教学,毕竟是至今为止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泛化”,是指无视事物的条件性、限制性,将具体、特殊扩大为一般、普遍。课程思政建设“泛化”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全课程纳入、全学科打造、全师资推进,其危害在于似是而非、有违初衷、合力递减,其诱因在于热潮效应、认识偏差、功利心态。要消除“泛化”现象,就要着力夯实研究、师资、实践等基础,坚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与“在创新中守正”相结合,通过做好试点、择优推广、向大向强等环节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