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对“教育掠夺”这一提法,乍一看,似乎有点令人惊讶,然细细回想当前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便觉这样的形容还是不足为过的。其实我们现行的“教育”已经掠夺了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且看下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Student-Centered”在中国学界译作“以学生为中心”,日益被视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但实践中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并非学生本身,而是其外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难于落地,学生仍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文章从本体论立场厘清“Student-Centered”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兴起与传播的过程,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本体论立场区别,指出“学生为中心”是最终目的和形态,而“‘以’学生为中心”则仅是过渡阶段。据此,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教育,呼唤回归教育本体价值;重构学生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过程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换;构建学生主体的教育评价新生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者。学生只有处于教育系统的核心和中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变革,培养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应当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积极性。如讲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条款,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事实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英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此五处?从“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特征及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等方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认清殖民掠夺行径,从发散学生思维的角度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对殖民掠夺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综合与认识,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学生主体原则”是一个带有“哲学性困惑”的概念,它应被“学生自由表达”所取代,“自由表达”是西方教育长期保持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优良教育传统,学生“自由表达”彰显的正是学生主体性之张扬,它是“教育对话”的必要前提,它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激情和理性承担,是学生主体价值寻获式的实现方式。“自由表达”作为“鲜明清澈”的普通语言还原,使较为抽象的“学生主体性”变得有行为特征,使“学生主体论”具体化,实践化,便于教育工作理解和操作,学生天性中的表达欲决定了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积极性,教育工作应予保护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5.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难度大。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可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入手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即广泛深入地开展“今天做合格学生,明天做合格公民”的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学雷锋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开展“阳光教育”活动,有的放矢地推进成功教育。  相似文献   

6.
唐健 《辅导员》2014,(4):47-48
学生是教育的基点,归零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所谓“归零教育”,即摒弃对学生分数、奖状等的过分推崇,返璞归真,注重学生的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一、健全“归零行动”组织,规范实施“归零教育”对人的“归零教育”,可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关于知识、技能、技术等的教育,是浅层次的教育。第二个层次的教育是深层次的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的教育,是关于精神、人生、灵魂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2l世纪的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环境则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创建良好的学生管理环境的前提,德育工作进入情感教育的深处,将对学生素质直接产生正面影响。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本从学生管理环境形成的前提,学生群体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校园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和谐的情感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等方面论述学生管理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师之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触点,也是教师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有可能点燃其追求进步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了湖北省老河口市教育系统“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总结了该市教育系统关爱“留守学生”的基本经验,分析了“留守学生”教育与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积极筹建寄宿制中小学,多方协作,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学生”的社会氛围,动员“五老”组建辅导站,建立与“留守学生”父母信息联系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育观用“完人逻辑”来界定好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现代教育应打破“完人”的神话,倡导常人逻辑的人性化的好学生观,即“好学生=基本素质 特长”。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增强实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坚持人格育人,坚持“微笑教育”、“微笑服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真挚的爱心和情感去感动学生,净化其心灵,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南街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优良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力促人人发展,务求人人成才”为教育宗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受绩效主义影响,我国学生发展评价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构建、责任到人的任务分解“、对表对标”的效果评估、赏罚分明的结果反馈和不留情面的责任追究等途径,使整个评价从过程到结果都呈现出客观化的特征,满足了政府对教育管理“公平与效益”的需要,迎合了公众对客观性、公平性评价结果的追求,但却存在将学生发展评价一步步推向既无“教育”也无“人”的极端量化的风险。这不仅助长了教育评价中工具理性的泛滥,而且还引发了教师间、学科间、学校间、区域间的无序竞争,削弱了教育事业的公共性,破坏了教育生态。增值评价和学生发展相遇,为矫正这种错误的评价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发展增值评价应站在“学生立场”,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道德尺度和科学依据,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蒋俊梅 《教育与职业》2006,(33):177-178
教育爱是学生智力开发的能源和思想教育的“过滤器”与“催化剂”,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拥有了教育爱,并充分运用教育爱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方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把学生当朋友”,这种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选择,让教师的教育措施变成学生的心理渴求,在相互沟通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心育”即“心理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的知识创新人才,而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智慧型”教师。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与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和快乐,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智慧型”教师,探讨有关“智慧型”教师的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温万高  叶涛 《都江学刊》2001,13(1):19-20
本论述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激励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新形势下倡导“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