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提高造影剂的颗粒度,减少血池造影剂透过血管壁向组织间质渗出,影响血池造影剂的造影效果,采用液中干燥法( in-liquid drying method)制备了三碘苯酚乙基纤维素微球,研究了三碘苯酚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例对微球成球性,粒径以及载药量的影响,发现两者的比例为1:2时成球性最好,所得微球为规整的球形,微球粒径最小,平均粒径D50为3.68um, 载药量为41.4%。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组与其合作者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双亲性树形分子的新型载药纳米胶束。基于该双亲性树形分子独特的树形分子结构,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可在疏水性内核形成一巨大空腔,因而能高效大量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其载药量可高达40%以上。由于其独特的小尺寸粒径(~10 nm),使其不仅能通过EPR效应有效地在肿瘤部位富集,而且可大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内部的渗透能力;此载药纳米胶束对周  相似文献   

3.
李春艳 《科技风》2013,(5):7-8,21
本文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热缩聚法与悬浮法相结合制备中间相碳微球。本文分别探讨了在360℃与380℃下恒温3~5h制备中间相碳微球。采用偏光显微镜对中间相碳微球进行结构分析,采用SEM对中间相碳微球进行形貌分析,采用TGA对所制备的中间相碳微球进行热行为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热聚合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使得MCMB的粒径变小,球径分布变宽,球体表面更加光滑,制备的中间相碳微球形貌更好。  相似文献   

4.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型给药系统,在制备中药制剂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微丸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中药微丸成丸促进剂(淀粉、乳糖、纤维素类化合物、壳聚糖、海藻酸钠、离子交换树脂及甘油酯类)、粘合剂、包衣材料的用法和用量,及其对成型性和释药速度的影响。进而对速释微丸、膜控释、骨架控释、膜控与骨架控释结合型等类型的中药微丸辅料用法作以总结。结果显示,中药浸膏特殊的粉体性质可通过添加辅料得以改善,优化处方和制备方法后可制备良好的中药微丸。同时中药多成分也可通过微丸形成缓控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4):467-467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王丹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制备金属氧化物多壳层空心球的普适方法——“时空多尺度模板法”。该方法以吸附了金属离子的碳球为起点,通过调控碳球模板的氧化收缩速度以及无机纳米粒子的聚集结晶速度,利用碳球在氧化收缩过程中的多次模板作用来制备壳层层数、厚度、尺寸和组成等可控的空心球,实现了金属氧化物多壳层空心球的简单一步合成。  相似文献   

6.
由于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铁颗粒在电子、环保、生命科学以及机械等行业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液相法就是在均相溶液中,利用各种途径引发的化学反应,通过均相或异相成核及扩散生长而制备出粒径可控、分布窄的纳米材料。介绍了冷冻干燥法、电化学沉积法、微乳液法等制备纳米铁颗粒的方法以及液相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熊果酸缓释片,并考察其释放度以及释药机理。方法:以熊果酸作为模型药,使用HPMC作为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制备熊果酸缓释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HPMC型号、HPMC用量,熊果酸粒径以及不同类型填充剂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最终确定熊果酸缓释片的最优处方,并评价了熊果酸缓释片在不同时间点的释放度,探讨了熊果酸缓释片的释药机理。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熊果酸缓释片的骨架材料为HPMC K4M,填充剂为一水乳糖,其最优处方组成为:HPMC K4M用量占片重25.0%,一水乳糖用量占片重24.0%,熊果酸粒径D90在20~65μm,制备的熊果酸缓释片在各时间点的释放度均符合质量标准,熊果酸缓释片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为扩散和溶蚀双重机理。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熊果酸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符合质量要求,有望进一步生产放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甘蔗渣再生纤维素微球,以菠萝蛋白酶为吸附模型,考察单因素对菠萝蛋白酶吸附量的影响,并测定菠萝蛋白酶酶活及吸附率。结果表明:温度313.2 K、p H为9、t为40 min、C0为1000 mg·L-1和振荡速率为200 r·min-1时最佳,最后微球对菠萝蛋白酶的最大吸附量为136.2 mg·g-1,酶活为0.1~0.25 F.I.P-U·g-1,吸附率为22.56~80.40%。  相似文献   

9.
以乙二醇壳聚糖(GCS)为母体,通过控制交联反应条件,合成固载不同数量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的壳聚糖-环糊精结合物(GCSn-CMβ-CD).用核磁共振、浓硫酸-苯酚降解法等对结合物进行表征.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仪在线检测不同结合物与药物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结合物对药物的运载能力随环糊精数量的增加而增强,对药物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为GCSn-CMβ-CD作为药物载体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纳米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纳米材料"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施展着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金、银等贵金属纳米簇因被发现特有的荧光性质在最近的几年里被应用于生物标记、细胞、活体小动物成像以及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将纳米贵金属与有机或无机材料相结合,合理组装,并协同中药抗癌性,制备新型的药物纳米递送与治疗系统,不仅能提高载药量,增强药物性能,减缓其水溶性低、新陈代谢快等弊端,而且可实现生物标记、成像的功能,实时高效监控药物的输送,物理疗法结合化学治疗,有望完成肿瘤疾病初期诊断和治疗的希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