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0):121-124,120
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但前人对“封禅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还未成系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封禅次数最多的时期,整理研究此期的封禅文献,可以为了解封禅文化与封禅文体的风貌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封禅是一种帝王祭天地的礼仪,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国家祀典。历史上虽然有很多文献记载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有封禅的祀典存在了,但这类记载并不可信。事实上,通过梳理文献和考察史籍可知,儒家的早期经典中并没有有关封禅礼仪的记载,《史记》和一些纬书中有关早期封禅礼仪的记载都是后起的,是受战国时期谶纬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历史上祥瑞天命学说的发展及其在封禅学说中的应用时间,也能够证明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封禅多在泰山举行,有其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的因素.汉武帝泰山封禅尤以其磅礴的气势、独具的风格引人注目.汉武帝泰山封禅,展示了西汉雄豪奔放、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雄放的西汉精神与雄伟、奇特的泰山风光相融合,才有了阔大的封禅典礼.在发展山水旅游特别是泰山旅游业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泰山封禅文化的充分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封禅活动是唐代前期社会上层一项重要的社会生活,本通过归纳这一时期封禅活动的三方面内容,勾勒出唐代封禅的大致形貌。  相似文献   

6.
司马相如<封禅文>是对汉武帝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但其客观上确促进了武帝这一举措.而造成这一目的与效果相背离的原因则与汉武帝作为接受主体对文本解读的主观意向性,<封禅文>本身作为赋体文铺张扬厉的特点,以及经学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贫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封禅活动与古代帝王登山祭天与四方巡狩有关.文章立足于<穆天子传>,试图以周穆王西游和昆仑祭天为线索,在与正史记载的历代帝王封禅活动的比照中,探寻穆王封禅昆仑的始末,并浅析其内涵.  相似文献   

8.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典。汉代以前曾有多次封禅的记载。汉武帝封禅具有登天成仙性质。汉武帝的成仙封禅导致了司马谈死亡。汉武帝封禅使司马迁强化了对历史的认识 ,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11.
“泰山封禅”源于《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称之为“封禅泰山”。然而这并非司马迁的本意,或为司马迁笔下生误,或为后人抄传的过程中发生笔误。“封禅泰山”在古籍中亦属罕见,只是近代人不辩真伪,将“封禅泰山”改变为“泰山封禅”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泰山封禅”一是不能准确、完整概括“封禅”的内容,再则会轻而易举地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封、禅是同时在泰山举行。我们应尊重历史,还“封禅”以真实。  相似文献   

12.
封禅,系历代君王为感谢上天地祗授予自己治理人间权柄而举行的一项重大活动。中国古人以东方为主位,故封禅一般都在东岳泰山举行。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却以中岳嵩山为封禅之地,本对其原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泰山封禅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对传统泰山封禅仪式的起源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从性质、目的、形式、影响等方面,结合符号意义、身份认同诉求、共同信仰、祭祀仪式等因素,对泰山传统封禅仪式和现代《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进行比较研究,阐释新媒介环境下利用实景演出呈现传统仪式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封禅》篇独立“封禅文”为一体,有现实和历史原因,然而关键在于刘勰本于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拨乱反正”意识。在此刻意为之之下,《封禅》篇所论有得也有失:从文体划分看,显示出刘勰强烈的文体意识,但是对于封禅文文体范围、其与碑文的区别辨析不明;从文体本色看,强调了封禅文作为“一代之典章”,但总体上无非是“华”与“实”的关系问题;从论文思想看,文章体现出“通变”思想,但也不乏其局限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现存的唐代封禅文数量很多,各具特色,其中的诗赋作品极富文学性,较著名的有柳宗元《贞符》、杨敬之《华山赋》等。《贞符》在继承传统封禅文写作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前代更加重视艺术形式与表现力。《华山赋》在封禅文及景物赋的创作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作品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封禅文创作理念及写作手法,是文学由质到文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祭祀天地的礼仪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最开始对于天地的祭祀到后来具体化为皇天后土的祭祀,并且由此产生了封禅一说。本文主要追溯了祭祀天地礼仪的起源,并且对西汉时期帝王的祭天地及封禅做了详细考述,并由此引出了对蕴藏在祭天地礼仪当中的儒家思想的探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17.
封禅专指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封禅的几个基本特征对封禅起源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封禅的产生是多源的,五德终始说是其理论依据,原始的宗教祭祀是它产生的基础,儒教、道教与其相互影响渗透,帝王的巡狩制度、禅让制度丰富了它的内涵,山川崇拜活动确定了其仪式的基本形制。  相似文献   

18.
封禅是封建帝王举行的祭祀泰山的大典,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旨在表示承天受命。北宋真宗封禅,是史载大宋王朝最为隆重的一次祭祀大典,也是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重大活动之一。围绕这次大典,"词臣"们大展才艺,诏、表、鼓吹、颂、制、铭、赋、序、乐章、玉册文、玉牒文,各体作品异彩纷呈,从中不难见出当时的"热烈"场景。结合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考察与分析真宗封禅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现象,能更为准确丰富地揭示礼乐文学的文化意涵及其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唐代文学中天人感应观念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感应主要从瑞应和封禅两个方面对唐代学产生影响:瑞应的发现、上报、认定、宣布等促进学创作,科举考试中以瑞应为题不仅让该观念在士子中扩散,也启迪了浪漫思潮和风;封禅观念影响唐人心理,并进而促进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了嵩山封禅 ,道教、佛教极为兴盛。此后 ,嵩山的地位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