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2,(3):25-38
明代既是我国传统兵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我国传统兵学的总结期,由于战争的频繁、科技进步、文人论兵等因素的推动,兵学理论也在某些方面发生着急速变化,将帅理论就是如此。较之前代,明代将帅理论内容更为丰富,涉及论将、选将、举将、任将、练将、御将等方方面面,既有对之前将帅理论的总结,也有符合时代的新内容。如鉴于明代战场将帅乏人的状况,突出了用将过程中的“量才器使”,以及选拔标准和选拔途径的多样性;受儒家思想和文人论兵的影响,对将领“忠”“贤”“仁”等品质更为看重;增加了练将的内容,戚继光不仅提出了练将问题,还回答了为什么练、怎样练和练什么的问题,为合格将帅的养成提供了借鉴,极大丰富了传统兵学将帅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历史人物是人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军事人才,特别是将帅人物,是军事人才研究金字塔的最高层。许多读者,对军事人才的理论著作,对著名将帅的传记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偏好和热情。但是,阅读之中,又不免产生一丝憾意:理论著述,常较为抽象,颇费琢磨,传记作品,又多为单人记叙,要在大量阅读之后,方能体会到其中共性和规律。不久前,蓝天出版社出版了刘庭华、阎霜月著《将帅的隐秘世界——军事首脑人物面面观》,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别具一格的将帅论著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从后周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宋政权,其初期殿前司、侍卫司高级将帅均为后周时期之武将,他们在推动政权的稳固与更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后周世宗柴荣在维护统治过程中,一直注重对这部分禁军高级将帅群体进行防范,却忽视了在禁军高级将帅层中安插亲信,致使赵匡胤依靠自己营建的亲信势力控制禁军,从而篡夺了后周政权。  相似文献   

4.
在军事家孙膑的《孙膑兵法》一书中,孙膑认为将帅的品质有:义、仁、德、信、智。孙膑的将帅论,使人感觉一个优秀将帅的形象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领袖风采。为人如为将,为师更如为将。义、仁、德、信、智正是一个优秀教师,尤其是一个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品质。"义"(在《词海》中解释为:事之宜;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就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出现的“沙皇将帅崇拜热” ?本文对此分析如下 :首先 ,苏联政府通过对沙皇及俄国历史上历次对外战争中著名将帅的赞颂 ,来唤起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力量 ;其次 ,苏联战时民族主义的复兴 ,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为其对外扩张服务的 ;最后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战时民族主义的兴盛 ,适应了斯大林的个人需要。他将自己类比为历史上有作为的沙皇及其将帅 ,维护其领袖形象和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08,(10)
战创,是这一代开国将帅们曾经历生死的标志物,也是他们身经百战的光荣花。在笔者采访的200多位开国将帅中,90%以上的人都负过伤。  相似文献   

7.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为共和国成立作过贡献的将帅们。他们既是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勇士,又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常人。现撷录共和国将帅与其“孩子们”的几则珍闻,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特殊的舐犊之情和高尚的精神情操。  相似文献   

8.
保平 《老年教育》2015,(2):10-12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反腐似乎多针对地方上的文官,很少针对军队武官,更少针对高级将帅。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只要翻阅历史便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据北宋真宗时编修的有关史书记载,从秦朝至唐末五代止,被查处和揭发的贪官有460名,其中"宰辅部"载,五代之前被查处的宰相级贪官共计29名;而"将帅部"载,五代之前被查处的将帅级贪官多达74名,高级将帅被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古代,预测和掌握天文、气象和地理知识,以利致胜,是每位将帅必备的素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甚至是某些历史的拐点,都跟将帅们善于利用气象条件作战息息相关。黄帝与蚩尤的"气象之战"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谋攻》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本文的题目“谋攻”。说明如下: 第一段,从战略方面来论述“谋攻”的策略。第二段,从战术上论述了“谋攻”的方法。第三段,论述了将帅的重要作用。将帅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将帅能以“谋攻”取胜,使国家强盛。肯定将帅的作用,就是肯定“谋攻”的原则。第四段,论述了“知胜之道”,进而总结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这是对谋攻思想的科学概括,从而强调了“谋攻”的意义。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述,把“谋攻”的策略、方法、原则、意义等阐明得透辟而深刻。  相似文献   

11.
将帅传记文学在整个当代文学特别是传记文学中具有特殊性。文章论述了当代将帅传记文学的发展及其突出成就,并较详细地评析了何晓鲁、铁竹伟的“陈毅文学传记”三部曲和点点的《非凡的年代》。  相似文献   

12.
结合《孙子兵法》将帅理论的基本内容,围绕基本素质、政治理想、个人品格、性格修养、带兵作风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战争环境下孙子有关将帅道德问题的基本内容和特色,并揭示了其对竞争环境下领导者道德素养形成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智、信、仁、勇、严”是孙子提出的将帅必备的五项素质,亦称将帅“五德”。“五德”标准涵盖了对“将者”的素质要求,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对于当今大学外语教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王保存。调动军队时,国王将右一半给另外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二者相符方  相似文献   

15.
宋太祖还在后周世宗柴荣帐下当将帅时,就“独善读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一次,他奉命率军平定江淮,有人向世宗诬告他随军载了几车“重宝”。世宗当即差人验看,“惟书数千卷,无他物”。世宗不解其意,乃召问他:“卿方为朕作将帅,用书何为?”太祖答曰:“臣无奇谋上赞(辅佐)圣德,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载书出征,在古代将帅中实不多见,可谓千古佳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孙子关于将帅的地位、责任和造就及其对士卒的重视、爱护和管理等方百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孙子的将帅观和士卒观分别源于春秋时期先贤们进步的人才观和民本思想,但其完备、深刻及进步的程度又大大地超过了先贤们.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18.
评《毛泽东与将帅纪实系列》何建东由李智舜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将帅纪实系列》包括:《毛泽东与十大元帅》、《毛泽东与十大将》、《毛泽东与开国上将》。’这套作品,在题目、内容、编排上具有许多特色。最突出的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相似文献   

19.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0-14
同是作为被收入《武经七书》的武学经典,《三略》与《孙子兵法》在兵学思想方面多有相通之处,如都强调用兵要知彼知己、因敌制胜、速战速决,都重视将帅的作用,强调君主要给予将帅独立指挥、临机决断之权等等。但是,两部著作也存在不少相异之处,《三略》结合时代特点从战争观、将帅思想等方面对《孙子兵法》的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如《三略》倡导"义战",而《孙子兵法》则没有区分战争性质;《三略》较之《孙子兵法》更加重视民众在治国、战争中的重要性;《三略》提出了"夺其威废其权"等处理君将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宋文翠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54-57,81
心理战术是指在战争中于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利用对方将领的心理因素制定的一系列影响、制约甚至控制对方心理和行为的谋略和方法。《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最重要的特征是集中展示战争中将帅间的心理之战。它开拓了一个研究兵家智慧、研究人的心理奥妙的新领域,尤其是揭示了战争中将帅的个性因素影响历史进程甚至决定历史形成这一深刻的社会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