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百年来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宏观的回顾,排列了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三个阵营,指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时代的主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病症”,诸症自有其原因。虽然道路曲折,但马克思主义史学必将在开拓中前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史学的发展。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本刊已经发表了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专门论作 ,编辑部又约请我对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总体发展作一概述。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要在一篇文章里讲清8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是相当困难的。只能明知其难而勉为之 ,以极粗的线条勾划出一个大致的发展轮廓。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奠基、酝酿、形成、初步发展到基本定型。(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基本历史条件 ,一是由于一系列新史料的发现。中国传统的文献史料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至40年代,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在研究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族史、中国通史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对战后世界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种史学力量,一是现当代的西方资产阶级新史学,另一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两股力量的冲突与交汇及其所激起的回响,是当代国际史学颇为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景观。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大体指的是西方各主要国家(以英法为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展,苏东剧变前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败得失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总结与思考,但这需要时间,故本文未予论列。 一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自此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亦同步产生。马克思主义史学自问世以来,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对它的发展也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如果用概括的语言点明这两者关系的话,那就是从对抗走向对话。 从对抗走向对话这一发展趋势至战后尤甚。在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还很弱小,直到1913年,英国历史学家古奇在初版本的史学史名著《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书中,甚至连马克思的名字都还没有提到。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伊格尔斯在他所著的《欧洲史学新方向》一书中,把当今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的世界史学归纳为法则论的、阐释学的和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方面,他主编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史学界出现的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偏向,刘大年、龚书铎等著名史学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以及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正确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对于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回顾近80年的历程、特点和存在问题。文章也探讨了海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情况,认为在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情况十分必要。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和影响日巨,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机遇期,把握新机遇期应处理好的各种问题,是其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与何炳松都是20世纪上半期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在推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大钊比较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蓬勃兴起。何炳松注重翻译"新史学学派"的著作,独树一帜地开启了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新史学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在史学思想方面,李大钊与何炳松对历史学的相关概念、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功用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认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人在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框架,形成了各自的史学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张,强调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要重视民族的史学遗产,要切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在他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中,他提出了诸多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创见,并尝试运用史学文献的资料阐述理论问题,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