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张洪兴 《天中学刊》2007,22(3):51-54
《庄子》“三言”既是《庄子》文章三种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又是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自郭象以降,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三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三言”。概言之,学者们对“三言”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三言”概念及比例(数量)问题、“三言”之间的关系、“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及“三言”的文体功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十日谈》与“三言二拍”都是中世纪末期出现的市民短篇小说,二者都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社会环境等的差异性,使二种小说所展现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走向.  相似文献   

4.
“三言”即冯梦龙编辑的三部通俗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它的编辑特色是:1.时代性,“三言”所辑入的作品本身及思想内容多与明代市民阶层的兴盛和内忧外患严重的形势密切相关;2.目的性,“三言”的编辑,是为了借文艺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倾向性,“三言”所编辑的作品,大多反映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4.兼容性,其故事发生的年代,上起春秋,下至当世,反映了各方面的思想和愿望;5.通俗性,其作品多来自民间,语言通俗,易于传播;6.全集性,几乎将当时流行的优秀话本“艹鬼括殆尽”  相似文献   

5.
何佳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5):16-18,32
冯梦龙是“情教”的倡导者,但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道德说教家,它们构成了冯梦龙的思想冲突。在“三言”中这种矛盾表现为:倡导婚姻自由与维护封建礼制;肯定情欲,又鼓吹妇女贞操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又不能忘怀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主张互信、互知的市民之情,同时又推崇“忠臣”、“义仆”之类的封建人伦之情。这种矛盾与冯梦龙的世界观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文化日益壮大。同时。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理论逐步形成。在明代掀起了一股追求人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受此影响,“三言”在婚姻爱情方面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婚姻“思无邪”、“耻于言情”观念的束缚,大胆讴歌爱情追求,对人正常情欲追求寄予理解和同情。但另一方面。传统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占绝对支配地位,受封建正统教育的作者冯梦龙又免不了要维护传统婚姻道德观念,从而使作品陷入了道德羞涩和肯定爱情追求的两难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7.
明朝中后期,由于商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广泛传播,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觉醒,产生了追求自由恋爱的萌芽。“三言”的作者用小说的形式对此加以反映,描绘了进步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与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已被公认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三言”中的神仙道化小说的阐释,能折射出浓厚的道教文化意蕴。文章主要阐述了三言道教题材故事形态。  相似文献   

9.
"静"与"动"的和谐统一——论"三言"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叙事学关于叙事视角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参照,将“三言”置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大背帚中,重新审视和探究,可以发现:“三言”在叙事视角的调动上,更显娴熟灵动。它不仅强调视角的静止,突出其凝固性、稳定性、重复性,而且更强调视角的运动,突出其转换性、更替性、流动性,形成了“静”与“动”和谐统一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中的正反疑问句包括“VP(也)未”“VP(也)不曾”“VP否”“VP(也)不”“VP(也)无”“VP没有”“VP(也)没”“VP-Neg-VP”和“可VP”等几种。“VP否”“VP(也)不”“VP(也)未”“VP-Neg-VP”等正反疑问句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VP(也)无”式正反疑问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余几种均起源较晚,为近代汉语新兴的正反疑问甸类型。《三言》中大量运用“可VP”式正反疑问句,“VP不曾”“VP没”“VP没有”比重均不大,普通话中正反疑问句的主要类型“VP-neg-VP”式在《三言》里比重也不大,这些都与《三言》所代表的是属于“可VP型”的苏州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编写的“三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深远。本文结合明朝中后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从情感观、家庭观、婚姻观、商业观等几个方面对“三言”中作者的主要价值取向进行考察,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展现众多商人形象和经商活动,是“三言”“二拍”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内容。作品通过“商贾为第一生业”“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崭新的婚姻道德观念”“珍贵的友谊和信义”“频繁的商品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内蕴的揭示,生动反映了明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和时代的基本特征。时至今日。“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象及其凸显的丰富内容,仍具一定认识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纂的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内容极其丰富,被誉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品对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江南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反映,体现出全新的时代风貌。但作为浸淫极深的封建社会文人,传统的封建思想仍以强大惯性在深刻地影响着作者冯梦龙及当时的人们,使得作品思想呈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就是结构的艺术。“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其结构技法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课题。其中,“草蛇灰线”、“鸾胶续弦”和“勺水兴波”是“三言二拍”运用较为广泛的三种技法。  相似文献   

15.
《三言》中"物"的场域功能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离不开物,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三言》中的“物”一般可分为线索物、象征物(主题物)、枢纽物(关键物)、特殊物、幻化物等,几种“物”的功能各有侧重,又时有交叉,显示出作品中人与物交融的审美特质,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小说创作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言二拍”产生的思想背景出发,以大量作品为例,从道德观念、婚恋观念和贞节观念阐述了明中叶以后、市民阶层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没有小说理论的专,但他通过通俗小说的编撰及“三言”等序言表述了他的小说理论。冯氏在小说的特殊社会作用、小说创作的通俗性、小说的历史发展、小说“真”与“赝”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理论代表了晚明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家思想面貌和生活经历、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视角地剖析了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这种冲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在“三言”内容上的具体反映;分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对“三言”艺术形式的制约。文章认为,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这种冲突和融合以及二者给“三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对全面揭示“三言”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三言”中的爱情作品,占“三言”总数的三分之一。作者不仅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和被歧视的下层妇女为争取婚姻自由,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作者不仅批判了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也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不合理的婚理制度。表现了作者进步婚姻观和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