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2023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曹多勇的《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与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人文主题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通过赏析德贵这个典型形象,可以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需要调整策略和思路,与高考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5.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的《炸裂志》以地方志的形式呈现了当代中国乡村不断演进的历史,它以无比的表现力将发生在当代中国乡村纷繁复杂、冗乱无序的发展进程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其间不乏有关于乡土的点滴记忆,对那些立足于乡土之上家族间爱恨情仇的勾画,以及维系在乡土与家族、与血脉之间权力话语的实践。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乡土进化论的寓言,从这部寓言里可以读懂关于当下中国乡村发展的某些情态。  相似文献   

7.
陶少鸿的《百年不孤》以岑氏家族为核心,通过塑造五代乡贤形象,展现了20世纪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乡贤们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传承乡贤文化,维护乡土秩序,践行传统仁义价值观.他们在保有强大的乡土精神坚守的同时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人文关怀模式和文化传承与教化方式,在乡村治理和乡土伦理道德维护方面发挥了巨...  相似文献   

8.
《想象农民》立足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语境,通过文本细读对现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的审美嬗变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从思想文化史视角深刻思考了现代文学农民形象对新乡土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构建了关于现代文学农民形象的极富理论品格和启发性的反思性文本。《想象农民》成为新世纪乡土中国文学和中国农民现代化思想探索和审美想象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9.
《人生》与《红煤》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进城受挫,最终回归乡土的故事。但由于创作年代不同,两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迥然不同。在乡村中,《人生》中的高加林显得"格格不入",而《红煤》中的宋长玉却"大有作为"。在与乡村女性的恋爱关系中,高加林出于感情的原因是一个背叛者,而宋长玉却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将爱情当做获得利益的筹码。在对待乡土的情感方面,高加林将乡土视为精神家园,而宋长玉则将其视为财富乐园。  相似文献   

10.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国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都可以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文字是多余的。在"乡土重建"的现代,只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民有了新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相似文献   

11.
郝杰导演的电影《光棍儿》以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我们展示了原生态的西北乡村世界,表达了对偏远山区中存在的光棍儿这一社会群体的人文思考。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美姐》以爱情为主线,大量穿插二人台这一地方戏曲片段,勾画出了当代乡土电影的淳厚和质朴之美。郝杰在乡土电影中另辟蹊径地展示了当代农村爱与性的问题,为华语电影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创作的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影响下,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相继出现了一批与祥林嫂精神气质及命运相似的疯妇形象。在封建社会的"四权"压制下,她们或忍辱顺从,或竭力抗争,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呈现出疯癫状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该文着力探究这些乡村妇女走上疯癫道路的原因以及祥林嫂给乡土作家们创作疯妇形象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新作《极花》以妇女拐卖事件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乡村的生态画卷。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胡蝶的被拐卖遭遇,呈现出一个乡村的生存镜像,同时也透射出当代中国乡土世界在城乡夹缝中的痛苦、无奈与悲哀。小说更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拐卖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刻洞察,聚焦了当代乡村日益凋敝这一现实,同时也探索了事件背后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性抉择,世事的纷繁芜杂,以及乡土文化面对现代化进程时的坚守与嬗变。  相似文献   

14.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5.
丰杰 《考试周刊》2012,(28):39-40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乡村始终是一个被关注的对象,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关于乡村的典型形象。本文主要从一部乡村电影《暖》来研究新世纪的乡村电影。  相似文献   

16.
郑义的小说《老井》本以彰显破旧立新的时代气象而示人,但它不经意间却透露出特定年代的历史信息,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偏远乡村的焦虑氛围,这种焦虑不仅仅表征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更具象化为叙事线索,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这种乡土的焦虑氛围透露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乡土与现实乡土之间的互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的疏离性、瓦解性力量。小说直面现实、叙述细密,同时带有浓郁的挽歌气息,写作旨趣也倾向于"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个肉身"。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第2期《收获》有一篇很有味道的短篇小说《墙》。作为新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罗望子近年来一直关注乡土中国的变迁与震荡。由改革开放启动的市场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这一历史进程无疑得到了当代乡土作家的普遍关注。表达乡土社会的现代渴望,  相似文献   

19.
当下研究者多从社会学和整本书阅读角度研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在语体风格上的交叉渗透现象也颇具特色。承载叙事功能的文艺审美语体与学术科技语体交叉渗透,其叙事语段有第一和第三人称形式,有连续和离散的组合方式,读者可在充满审美性的乡土叙事中进行认知,便于《乡土中国》所承载的社会科学知识形象传达。  相似文献   

20.
就《浣衣母》和《祝福》而言,鲁迅和废名都看到了妇女所受的深重压迫,鲁迅以一种自我剖析式的笔法,为我们剥开来封建宗法制度下伪善的面孔;废名受到自身风格的选择和影响,而是温和地为我们展开一个乡村寡妇及其周围人们的和谐的乡土情境,对李妈所面临的人生命运结局做了一种迂回隐晦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