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十七课杜甫的《阁夜》一诗,颈联后半句“夷歌数处起渔樵”,课本注解为“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教师教学用书》理解为“显示了地方风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有杜甫的《阁夜》一诗,其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颇有味道,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种理解:  相似文献   

3.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要篇章,是杜甫晚年流寓大西南时期的重要作品,融入了杜甫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忧国伤时的多种悲慨,沉郁哀伤之气笼罩全篇。诗中有凄冷孤寂的三峡夜景,又有凄惨悲壮的战争创伤,还有"卧龙跃马终黄土"这样发人深思的历史人物。全诗的整体理解原本也没有障碍,只是"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句总让人不得要领,"渔樵的夷歌"到底是什么情感色彩的意象,很难给予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中的这一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产生疑问。千家恸哭和渔樵放歌不是矛盾的吗?既言“野哭千家”,不就是说恸哭者有许许多多,几乎没一家不悲哭吗?怎么还会有“夷歌数处”呢?杜甫寒夜不眠,所听到的绝不仅仅是鼓角之声、千家之哭和渔樵之歌,恐怕还应该有犬吠鸡啼什么的。但作者在诸多声音之中不提犬之狂吠,不言鸡之啼鸣,专选鼓角之声、千家之哭和渔樵夷歌入诗,却又为何呢?这恐怕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试想,诗人如果不写“五更鼓角”、“野哭千家”,…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1.《春望》的体裁是 ,选自,其作者是 代的二、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回答问题。l_下列对诗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诗写的是诗人作为使臣到边疆时的情景。 所以“汉塞”当理解为“唐塞”。 C.诗的第一联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到塞上的 原因、随从数量以及出使的地方。 D.诗的第一联简明地表达了作者不辱使命的 决心和责任感。2.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的第二联以边塞景色与征蓬、归雁相映 衬。一出一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飒爽之 意。 B.诗的第三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 …  相似文献   

6.
羽佳 《良师》2003,(12)
语文课本中选录了一些古代诗歌,其中有一些难解的字词。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句的意思,再联系诗的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地领会诗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里的“坐”,不作动词“坐”讲,应理解为“因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间”字不能译为“中间”,应该读作“jiàn”,理解为“隔开”的意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应”根据诗人去游园时的心理,可理解为“大…  相似文献   

7.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 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 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是否有蕲州之行?笔者在写《蕲俗·孙大圣·西游记》(见《黄冈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一文时,已从蕲春民俗诸方面进行论证,认为吴承恩蕲州之行是可信的。后来在查阅资料,翻看《吴承恩诗文集》时,又发现了吴承恩有一首《夏日》诗,全诗如下: 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帘梦秋雨。岂知寒燠运天功,我为黎民实禾黍。笔者认为,《夏日》诗是吴承恩蕲州之行的又一重要诗证,其理由有如下两条: 一、《夏日》诗所咏“冰簟”是蕲州地方宝物之一的蕲竹簟。对蕲竹簟,历代文人墨客对它都有不少吟诵,而且均从“冷”、“寒”、“冰”入手,如白居易《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卧簟蕲竹冷,风襟邛葛疏。”南宋王觉《谢刘本玉先生惠簟》诗:“旧时正尔冷  相似文献   

9.
高适的《燕歌行》(以下简称《燕》诗),是“感征戍之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于《燕》诗的主题思想,当前大家在理解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诗中赞颂和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比较通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根据高适的自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引用了《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二十六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将践其禾稼。知义初犹固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上的诗     
这儿的六首短诗,也被称为“网络诗”。作为“网络诗”,它们的突出特点或许表现为较强的视觉感、口语感和可读感。但这些特点似乎也不必为“网络诗”所独有。所以这些诗也可以称为“网络上的诗”。不管怎样,它们都属于比较有味道的诗。它们出自《中国网络诗典》,马铃薯兄弟编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12.
“以意逆志”是一种鉴赏诗文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理解诗、欣赏诗的人,不能用表面的意思理解字词,要看说话的情景;不能用个别字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揣测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以它匠心独运的结构方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景,同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诗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清新之感,因而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颇多的争议。一、《游园不值》中的“值”作何解?可否解作“值得”?教科书上对“不值”的注释是: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对于单个字“值”并未作出解释。在《新编新华字典》中,对于单个“值”有几种解释,其中有“值得”和“遇到、逢着”这两个不同的义项。在这首古诗中,到底“值”该作“值…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春望》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他在长安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诗的头两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应该给学生以点拨,尤其是“深”。学生起初把它理解为,“繁茂”或“茂盛”,很有赞美草木繁茂之意。这时,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国破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第25课《诗五首》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中两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课文对“却话”是这样注释的:“却话,回叙。”由此可见,注释将“却”理解为“回来”或“回忆”之意。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学报编辑部: 灯下读我校学报1992年第3期,感到刊物越办越好,办出特色,成绩斐然,不胜欣喜。 出于偏爱,一口气读完了史天胜同志“浅说杜甫的马诗”的文章:《身生盛衰转变时,思想见于马诗中》(以下简称“史文”),似觉其中尚有需要商榷的地方。这主要是如何理解杜甫的《病马》一诗。  相似文献   

17.
“诗无达诂”一语在我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引用,人们对它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即:诗歌乃至其它各种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在这里,“诗无达诂”成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某种特性的概括解释。这种引申推衍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相对于“诗无达诂”的本义而言,却显得过于宽泛。“诗无达诂”一语在其原初时期,有其更为具体确切的蕴涵。本文发意,即在于暂时将“诗无达诂”一语的种种引申发挥义搁置起来,根据目前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厘定其初始的准确含义。先正本清源,再阐微至显,也就是说,紧紧抓住其“本义”,先“考”后“释’,看一看它对现代文学理论会有哪些启示。 一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此语,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将《诗》与《易》《春秋》并举,可知所言之“诗”,乃专指《诗经》而非泛指一般的诗;二是既言“所闻”,可知此说已先于董子而流行,是先秦时就有的一种观念。从这两点看,“诗无达诂”应该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认  相似文献   

18.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19.
《论语》记孔子因“郑声淫”、“乱雅乐”,而“恶郑声”、“放郑声”,自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故就此试作以辩。 何谓“郑声”,我们认为: 一、孔子时代,诗声一体。孔子时代的诗,都要配上乐曲,有词有曲便于歌唱,这样的歌唱便是诗声了,“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郑樵《通志·乐略》),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