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其他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关注自身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与自身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一、在期望中谈付出新学期开学典礼前,学生找到我,要我在周一的开学典礼上发言。作为主持人,她会装作随机采访我,问我几个问题。看着学生的神情,我内心尽管不太情愿,但却不愿让她失望,于是应承下来。只有一个问题——你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征服与感谢     
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了,她在感谢。正像她说的那样,她征服的不是沙漠,而是自己,但她要感谢沙漠给予了她征服极限的勇气与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布满了荆棘之路,我们除了用勇气、毅力、胆  相似文献   

3.
<正>数码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但有时候它们也是定时炸弹,可能随时会"要了我们的命"。除了"黑莓手""i Pad肘"等手机病,如今还有一些数码产品带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面对。雷击中失聪如果你不是"雷神"托尔,就最好不要在雷雨中用手机打电话。曾有一位15岁的女孩,因为在伦敦一个大型公园的空地上打手机,刚好雷雨来临,结果一道闪电直接击中了她。她当时心脏  相似文献   

4.
论美     
于是一个诗人说:请给我们谈美。他回答说:你们到哪里追求美,除了她自己作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着她呢?除了她做了你的言语的编造者之外,你如何能谈论她呢?冤抑的、受伤的人说:"美是仁爱的,和柔的,如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她自己的光荣中半含着羞涩,在我们中间行走。"热情的人说:"不,美是一种全能的可畏的东西。暴风似的,撼摇了上天下地。"疲乏的、忧苦的人说:"美是温柔的微语,在我们心灵中说话。她的声音传达  相似文献   

5.
为妈妈喝彩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一直都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不听话的孩子,她赞成进行体罚。但是,事实上,她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有一次她实在是因为气得太厉害而打了我一顿之外,几乎就再也没打过我那几个兄弟姐妹了。不过,这并不是说她对我们放任自流,疏于管教,对于我们所犯的错误,她总能想出一些别的方法来惩罚我们,而那些方法要比巴掌打在我们屁股上让我们感觉得更疼痛,记得更长久、更深刻。记得在我四岁那年,就曾经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直到今天,我仍旧记忆犹新,就仿佛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6.
别人都说我教育女儿有绝招,其实,哪有什么绝招?我只不过是每天清晨领着女儿跑步罢了。我领女儿清晨跑步是从她上小学一年级时开始的。在一次体育课跑步测验中,她成了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使她回到家里大哭一场,并怪我们没有领她跑步。于是,她在家里大叫:“我要跑步!”自那以后,清晨跑步就成了我们母女俩每天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即使是雨雪天,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女儿  相似文献   

7.
读完《琵琶行》一文,我对琵琶女凄凉的身世深感同情,但我心里更多的是对她的鄙夷。琵琶女是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向旁人诉说她的身世时,话语里流露的是对过去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生活的追恋,甚至炫耀。她竟丝毫意识不到年轻时的自己只是达官贵人的玩物,那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生活。然而,我们又能指责她什么?她只是一个因为生活所迫而身陷青楼的卑微的歌女。她没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自然不会有激进的意识,更不懂什么反抗、革命之类的,她只是一味地哀怨,一味地把自己柔弱悲惨的一面揭开给别人看。这样除了能获得别人一掬同情的眼泪…  相似文献   

8.
我家独女有她成长的优越条件,一是社会环境较好,在幼儿园、学校有着严格良好的教育;二是家庭有较丰富的物质、精神条件,为她思想、智力开发提供了有利因素。但长辈及周围对她都百般关心,有求必应,一切为她安排得妥妥帖帖,由此也会使她失去锻炼生活自理的机会而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为此在教育上,我们着重抓了几点:  相似文献   

9.
玛丽虽然是生活在南部非洲的白人,但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与土著黑人一样的贫困和痛苦中,她渴望摆脱这种境况。在迫于社会压力结婚之后,她绝望地发现自己走回了母亲的老路。黑人雇工摩西的闯入使她麻木痛苦的生活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狭隘的种族意识注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必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性格上,玛丽一生中除了一次微弱的抗争外,精神上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她被动地接受环境和命运的摆布。因此,社会环境和性格缺陷使玛丽的最终悲剧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10.
在笔者的心理咨询室里,一个中学生不无忧伤地说:“同物质条件的优越相比,我们期待的心理空间却显得十分狭小。除了读书,我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我们不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选择未来……”这个中学生名叫小璐(化名),是深圳某重点中学的初中女生。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和母亲在一起生活。按理说,相依为命的母女俩应该感情亲密,可事实却远非如此。小璐和母亲的关系不但不亲,反而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有时还会吵上一架。她经常对要好的同学说:“我看不出妈妈如何爱我,她除了整日在我耳边要我这样、要我那样,就是抱怨我这不对、…  相似文献   

11.
随笔是什么?是一苗冶炼灵魂的圣火?抑或是一盘永葆新鲜的录像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除了命题作文之外,随笔也以她顽强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在学生回家作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她的存在无疑证明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写文章应该驰骋想象,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心;写文章应该流露真情,摆脱空洞的说教。这一期的“生活随笔”栏目,我们打开了讨论随笔的小小的窗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随笔园地上面那广阔的天空,这是一个可以自由翱翔,一任个性张扬的天空。  相似文献   

12.
玛丽虽然是生活在南部非洲的白人,但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与土著黑人一样的贫困和痛苦中,她渴望摆脱这种境况.在迫于社会压力结婚之后,她绝望地发现自己走回了母亲的老路.黑人雇工摩西的闯入使她麻木痛苦的生活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狭隘的种族意识注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必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性格上,玛丽一生中除了一次微弱的抗争外,精神上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她被动地接受环境和命运的摆布.因此,社会环境和性格缺陷使玛丽的最终悲剧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13.
无限的景仰     
55岁,人性中“博爱”绽放的年龄,一任校长最成熟的年龄,智珩丽却在这个时候走完了她的人生。除了她曾经拥有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女职工”以及“特级教师”的荣誉花环,她更带给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一、目标扫描生活中,我们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些人像一阵轻风,很快从我们记忆中吹散了,有些人却像一棵大树,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上。哪些人曾经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选择一个人写下来。动笔前,想一想,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她)的品行怎样深深地打动、震撼过你?为什么直到现在,你对他(她)仍然难以忘怀?你的习作要让大家明白其中的原因,并认识、了解他(她)。二、思路导航1.选材网页选材时,我们的视野要开阔些:印象最深的人,除了你身边的亲人、老师、同学,还可以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比如小商贩、门卫等;还可以是与你相距遥远的…  相似文献   

15.
岸头,一所在我们的心目中曾经非常遥远和陌生的乡村中学。我们听说她的名字,且最终情不自禁脚步走到那里,完完全全是因了她在金坛乃至常州老百姓和教育主管部门中的口碑。岸头中学既非“示范”,也非“重点”。学校在水一方,跟城里或城镇的学校比起来,她没有一点点区位优势。办学条件也是简陋,除了最近几年陆续建造的几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外,校园里几无长物,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是粉笔和小黑板这样的“常规武器”,学校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女儿叫张,是一个健康聪明,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充满自信的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生活在一个有听语障碍的家庭里。为了弥补我们的残疾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为她买了很多故事和音乐磁带,希望她能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获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她三...  相似文献   

17.
叶薏 《成长》2006,(8):58-59
我们的舍管阿姨叫刘建明,比起名字,她的年龄更扑朔谜离。每天在宿舍楼出出人人的女生都甜甜地和她打招呼:“阿姨好”,“阿姨吃饭了没?”但这么一声“阿姨”,却叫她怒火丛生,她很委屈自己才27岁就被我们天天叫阿姨。我大力惊讶,好在没大叫:“我以为你至少35了呢。”尽管如此,除了我没几个人知道她是生活中可怜的小猫。  相似文献   

18.
女儿读初三时,我最喜欢问她的一句话就是:“女儿,你累不累?”每次,女儿都会歪着脑袋,眯缝了眼睛调皮一笑,轻松地回答一声:“还行!”在同类型的城镇孩子里,女儿的毕业班生活可能是最为轻松的了。除了必须承担的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外,在家庭中,我们是极少给她布置额外的任务的。从小到大,她没有上过任何文化补习性的辅导班。几乎所有的寒暑假,都是在乡村的宽阔原野上嬉戏而过。我问女儿“累不累”,通常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人,不理解的事情都难以接受,更何况年幼的孩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对待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注意不强迫她接受我们的要求,尽量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给她讲道理。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女儿一起做实验是一条好途径。它既可以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又可以培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它是承载文化的交际工具。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顾黄初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