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语隐喻及其抽象思维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探讨隐喻认知基础、认知机制,并试图说明隐喻的理解是通过抽象思维、自身经验和相似性,是一种自动加工,无需更多的认知资源与认知努力。  相似文献   

2.
赵尹 《考试周刊》2011,(36):21-21
人类在认知较抽象的难以触及的经验域时总是根据熟悉的具体的经验域,借用隐喻来认识、表述这些经验域。动物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种,为人类的认知提供了最为熟悉的具体的经验域。人们常用动物显著的种属特性来转指或表达其他事物或人的不显著的特性,而其基础就是认知隐喻。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意义属于联想意义,通过联想相似性而产生。这种联想相似性主要来源于动物特性映射、文化映射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王震华 《考试周刊》2010,(38):29-3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最重要的手段。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本文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而新近二十几年崛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则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喻是词义变化的发酵剂。它之所以能在词义的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相似性这一隐喻赖以存在的支柱是一个词的词义得以大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及其相似性原理,并以“眼”为例分析了隐喻相似性在词的引申意义中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隐喻相似性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英语虚拟式的动词变形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虚拟式表现了与现实的距离,因而使人产生一种非真实感,从而与过去时的非基本意义即表示非真实性挂上钩。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虚拟语气动词变化的本质,揭示虚拟武动词“倒推”变化的实质,得出英语虚拟式的语法结构与人类的经验结构存在“相似性”,而且语法结构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的认知活动。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焦虑”情感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吕文静 《培训与研究》2009,(12):28-29,37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的认知活动。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焦虑”情感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与人类的思维和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相似性,不同的语言存在相似的概念隐喻,但由于受到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语言的隐喻又体现出自身的民族特色。文章从对英汉本体隐喻、方向隐喻和结构隐喻中的一些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来分析地理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台州方言中隐喻性谚语也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三种认知类型。这些谚语善于借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经验去阐释陌生的或抽象的概念,引发不同认知域间的相似性联想。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从认知角度认识和理解方言谚语。  相似文献   

11.
杨晶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2):101-104
从本质上讲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都利用了概念系统中两个概念域的建立、两个概念域中单向性与互动性的经验重构,以及最终由经验重构产生双重性语义结果这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因此,这一系列认知过程可以作为研究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综合认知模式。这一模式进一步证明了思维的隐喻性本质,同时基于这一模式可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看作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和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tchie支持概念隐喻理论,反对Vervaeke & Kenney提出的批评。虽然Ritchie修正了概念隐喻理论,但他始终坚持抽象思维主要依赖体验经验的隐喻投射的观点。Ritchie的观点存在着简化论的危险,极为错误地表达了抽象思维.和不能解释概念隐喻理论通常预设的有意义的认知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普遍存在的映射(例如空间关系映射到其它领域)的更认知的解释,以代替依赖体验经验的解释。我们的解释非常符合Ritchie提到的程序知识和相似性。Ritchie主张把概念融合理论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但概念融合理论并不能如他所愿产生足够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有关隐喻的一种新理论,即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认知心理分析和与成人文学作品中比喻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幼儿文学作品中比喻喻体的择语特点、比喻似同点的特点及其认知心理阐释。阐述了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幼儿才能理解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拟声构词的隐喻机制和拟声词语义转移中的转喻方式,并探讨了拟声词的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关系。研究发现:1.拟声构词是在依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语音隐喻进行的。2.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原因是发生了邻近性的认知转喻。3.语音的范畴化感知是拟声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界面。  相似文献   

17.
李玉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31-133,137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话语的基本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够为这一现象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认知理据。本研究以英汉人体词语"手"和"hand"为个案,通过对其义项做基于词典的考察发现,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分别以相似性和临近性为基础,在"手(hand)"词义延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理据作用。英语汉语对比分析的研究视角验证了不同民族身体体验的相通性,以及由于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民族认知体验的差异性。为词汇多义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多义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103-106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识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联想推理机制有着总体的共性和民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