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政治是现代社会的政体形式,我国在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也要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本文选择民主、自由、人权三个较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民主政治基本概念来考察儒学与现代民主的关系,以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历史表明,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和历史传统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基本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发展成熟并共同发挥作用,才推动民主政治在一个国家得以确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应该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创造和提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3.
沈峥 《文教资料》2013,(6):37-39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对其拥有的共同文化的认可,其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社会风俗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人类社会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对民族文化认同而发生的。云南近代风俗在短时期内发生了急风骤雨的变化,为历代少见,这是通过当时的政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进入中国社会,融入民族文化,民主精神生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到学习和仿效,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造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种自由主义派别的民主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中国人追求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社会实践。在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民主文化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外来民主逐渐中国化,民主意识逐渐融入民族生活,民主精神逐渐渗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层,推动了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民本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始终存在着民本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为专制政治服务的臣民文化;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企图超越民本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近代从西方传入的民主文化对民本文化提出了挑战;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实现政治民主化,而民主化又不能脱离民族化,因此在政治文化建设中必然把民主文化与民本文化融合起来,才是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7.
欧洲的经验表明,构建现代国家与民主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欧洲现代国家构建内在包含着民族-国家构建和民主-国家构建的双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基本制度框架的形成在时间上早于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在逻辑上优先于公共权力的民主化。从国家构建动力的角度来看,民主化抗争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推动力,其不仅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民主转型,而且促进了众多的民生制度建设。从国家能力与民主化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强国家能力是公共权力民主化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公共权力民主化是增强国家能力的重要条件。欧洲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启示在于,现代国家构建与公共权力民主化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能够达到辩证统一,因此,中国应该把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就是不断地寻求合理的民主化路径、民主化策略和民主化过程。近代中国民主化的建设和探索对于中国民族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也使得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及其思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教学实现这种整合功能。民主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且还包含着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民主意识的塑造。公民教育则通过公民科等学科的直接教学和课外实践、社区参与等途径,实现其民主化功能。各国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取决于各自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影响着各种政治角色的行为和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各民族和区域在发展中张扬着自身的文化个性,形成了不同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表明一个稳定、有效的民主政府,不仅要依靠合理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结构,还有赖于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当今世界应该更加宽容和多元,从而为非西方国家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为民主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的政治统治由政治认同赋予正当性或者是合法性,这是每一种民主政治所拥有的不可缺失的象征。治国原则为大部分公民认同,就成为政治统治以及法治的基础。唯有得到大部分公民的认同,政治统治方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文章从政治认同是国家真正实现民主化的一个基本标志、民主政治统治和非民主政治统治存在差异两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一种政治认同。从正确认知是推动人民参与政治的基础、政治认同形式需要规范两个方面,对政治认同与社会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以民主法治促进我国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3.
徐诚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15-17
制度变迁是累积性的因果关系,教育行政体制变迁必然蕴涵文化演进.英、法、美、日、中的教育行政体制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根源,文化演化的制度变迁观对于解释教育行政体制的稳定性与变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及其演化基础之上的制度变迁,必须继承或涵化中西方文化中的优良基因,避免激进式制度变革,从而使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意识对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各种族群认同的界定中,文化的认同是其中很重要的界定.本文依据民族认同的理论,对内蒙古赤峰地区回族的宗教、语言、服饰、节日、饮食、婚丧等文化及生活习俗进行调查,从对回族文化的认同角度研究赤峰地区回族的民族认同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经济发展对当地回族民族认同的一些表现形式、符号象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疆土辽阔,各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特质和风貌的“结构”,是本民族历史中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形态的积淀.  相似文献   

17.
刘军  李传爱 《考试周刊》2014,(28):146-14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在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及学习方面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做好文化传统传承和当代学术建设两翼.“通三统”是文化传承的根源性途径,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民主政治观念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需要传承的三大主要文化,其它各种文化传统亦应予以崇敬和继承;独立性是学术发明的根本基石,可通过多元化、民间化和制度化予以保障;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学术建设的必由之路,任何民族都需要建立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文化认同,民族国家才能得以凝聚和发展.实现学术中国化,需要政府、民间和学者三方作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做好文化传统传承和当代学术建设两翼。"通三统"是文化传承的根源性途径,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民主政治观念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需要传承的三大主要文化,其它各种文化传统亦应予以崇敬和继承;独立性是学术发明的根本基石,可通过多元化、民间化和制度化予以保障;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学术建设的必由之路,任何民族都需要建立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文化认同,民族国家才能得以凝聚和发展。实现学术中国化,需要政府、民间和学者三方作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