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麦克白夫人作为莎翁笔下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呈现出多重特征.她虽然表现出坚韧强大的一面,却依然未能跳脱出父权制社会的框架.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麦克白夫人如何打破传统女性在文本中作为他者的形象,解读麦克白夫人后期如何再现了他者特质,并进一步探析这种矛盾背后的深层...  相似文献   

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麦克白夫人将丈夫推往罪恶的深渊,怂恿丈夫犯下天人共愤的弑君谋杀案.她被视为莎翁笔下的一朵光彩夺目的罂粟花.作为女人,麦克白夫人有着“双性同体”的气质:既具有男人的狠毒,又不失女人的脆弱.通过剖析麦克白夫人从鼓动丈夫杀害国王到自己在疯狂中死去,来探讨麦克白夫人“双性同体”的性格以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在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在悲剧的开始,麦克白夫人的表现构成了她丈夫…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描写了麦克白从人性上走向堕落的过程。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存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  相似文献   

6.
郝滢 《鸡西大学学报》2013,(9):114-115,121
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对于麦克白行为的挑唆作用往往被刻意夸大,而班柯对于麦克白的影响力却往往被忽视。试从麦克白夫人恶毒的言语,脆弱的内心角度来解释她作为一个妻子给丈夫给予的情感帮助,而从班柯的看似大义凛然的外表,其下包藏的险恶的用心来分析他对于麦克白恶行所实际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自问世以来,"麦克白夫人"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她恶名远播,更有甚者,"麦克白夫人"已成为一专有名词,与"邪恶""野心""虚伪"等词同义。近年来,偶有为麦克白夫人申辩之声——她并非一个十足的魔鬼。笔者通过精读《麦克白》全剧,挖掘推敲文中隐实,解析"麦克白夫人"魔鬼化过程并非其天性所驱,即本性非恶,她只是蒙上了一块邪恶的面纱,而面纱之后,才是她的"本真"。本文从"决心行凶""事实行凶""罪后忧惧"来剖析其心理变化过程,一步一步揭下她的面纱,进而揭示她的"本真自我"并非魔鬼,而是如普通女子一样的脆弱,柔软。  相似文献   

8.
“悲剧,因果性,和主体意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艺复兴商业戏剧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试图通过男性主人公主体意识的构建来表达这一关注.在《哈姆雷特》、《奥赛罗》与《麦克白》中,这种关系的核心表现为通过削减女性力量,淡化女性存在来建立男性的主观意识.男性气概的最终获得和父权秩序的最终建立都是以女性力量的消减或者毁灭为代价的.欧菲利亚的自杀使哈姆雷特最终获得了他的复仇英雄的宿命,而奥赛罗则是通过谋杀具有反叛精神的苔丝狄蒙娜而建立了他的男性主体意识,麦克白通过他的一系列暴行,渐渐摆脱了麦克白夫人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坛巨将威廉姆·莎士比亚的剧作历数世纪之久而魅力犹存,可以经得起不同文学批评流派多种角度的解读。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亦不例外。以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剧作中可获知的细节为论据,证明麦克白夫人并非邪恶而只是一个深受父权意识影响的普通女人,她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质,她的悲剧经历对于女性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女权批评的角度对比分析了麦克白夫人在盲目地爱着麦克白时的疯狂举动和失去麦克白的爱后的不同表现,论证了麦克白夫人并非天性邪恶之人。而是麦克白的政治野心和自己盲目爱情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语言有力推动了在道德边缘徘徊的麦克白弑君,本文从韩礼德提出的语言人际功能入手,分析了麦克白夫人的语言的人称、情态、语气。研究发现,麦克白夫人善于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树立权威;情态上借助高、中量值情态动词缩短人际距离;语气上充分利用反问和祈使语句加强气势,增加说服力。人际意义视角下研究该语篇,有助于深入理解麦克白夫人语言的组织结构及其背后的深层意图。  相似文献   

12.
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麦克白夫人的悲剧进行了分析,阐释麦克白夫人并非仅仅是助纣为虐的帮凶,更是一个男性话语中心环境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被凯特米利特喻为"准宗教性质的宣传品"。劳伦斯在其中大肆宣扬了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神圣崇拜,并塑造了其理想的女性角色查泰莱夫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梅勒斯的前妻,伯莎库茨则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缺席"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被象征化、被定义。她的女性主体意识遭到了劳伦斯与梅勒斯的大肆抨击。然而,也正是伯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赋予了她解构的力量。劳伦斯通过男女主人公建立起的"伪和谐"也最终在她的解构力量下坍塌。  相似文献   

14.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被人们长期忽略甚至误解.<麦克白>中所描写的女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所受压迫最深的一部作品,这与莎翁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某些主人公为悲剧英雄,另外一些为反面角色.我们认为在《麦克白》这一剧中的主要人物麦克白是属于前者,即悲剧英雄.《麦克白》是一出有关残忍谋杀国王邓肯、大臣班柯、麦克道夫夫人及其幼小的子女,以及使国家和人民陷入灾难的悲剧.麦克白是导致这场惨剧的主要人物,而他自己也从至高无上的位置跌落于毁灭的深渊.既然  相似文献   

16.
陈曦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35-137
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描述了多个人物角色的睡眠,同时,他也把死亡比喻为睡眠.因此,<麦克白>中的"睡眠"意象具有双层含义:一般意义的"睡眠"以及"死亡".实际上,在该剧中,很多主要人物只能在睡眠中或死亡后得到精神上或心理上的解脱.因此,对该剧中邓肯、麦克白以及麦克白夫人的睡眠进行意象分析可以诠释该剧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焕 《文教资料》2006,(25):63-64
莎士比亚在著名悲剧《麦克白》中多次描写了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睡眠,这些睡眠都具有同一个深刻的象征意义,那就是死亡。本文从剧中人物邓肯、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睡眠来分析其中的死亡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麦克白斯》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斯在女巫的预言、个人的野心和妻子的怂恿之下杀死了国王,自己登上王位。最后麦克白斯众叛亲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剧本通过对麦克白斯及其夫人犯罪心理的细致刻画,表达了作者惩恶扬善的人文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大都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希腊古典神话和基督教的宝典——圣经中追根溯源,找到其原型。在四大悲剧中,麦克白夫人、奥菲利娅、乔特鲁德、苔丝狄蒙娜、考狄利娅分别对应着夏娃、耶弗他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海伦和安提戈涅,而高纳里尔和里根则与耶洗别一脉相承。在男权社会,无论是缺失话语权与主动权的女性,还是企图僭越男权规范的女性,始终都是被言说、被凝视的他者,终究无法跳出牢不可破的男权藩篱。  相似文献   

20.
面对面     
《海外英语》2011,(10):59-59
一个是统治一国、威震四方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个是莎翁笔下野心勃勃、觊觎高位的麦克白夫人。撇开现实与虚构的区别不说,同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一个万人敬仰、名留史册,另一个却遭人抛弃、惨淡收场。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大的差别?是命运还是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