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义不断发展变化。本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会稽山的历史渊源出发,结合“会稽”的字音、字义来源,考证了“会稽山”的“会”字应读为kuai,而不应读为gui。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钱起《归雁》“水碧沙明两岸苔”一句中“苔”字的含义,根据古代诗赋特别是唐代杜牧等人诗作中大量关于“苔”字的用例,以及钱起本人诗中所有“苔”字的用例,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辨析,认为《归雁》诗中的“苔”象征着鸟的和平闲静生活,它起到的是与“水碧”、“沙明”相呼应的青“苔”色彩对比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韩佑先生,字刚羽。根据中国人的名与字之间都有一定联系的规律,“佑”与“刚羽”之间在意义上应该是有关联的。但乍一看,好似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本对此略加考证,揭示二之间较为隐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助词。为了解决“的”字在英汉翻译中的省略问题,应对“的”字的产生、发展进行考证,通过英汉对比,分析其在现代汉语中过多使用的原因,并结合实例,以达到解决该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杜诗杂考     
本对杜甫《春夜喜雨》写作年代、《将赴成都草堂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中的“黄阁老”、《丽人行》中的“翠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廊庙”、《登高》中的“渚清”等词语进行周密考证,通过对各家成说辨析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考释。  相似文献   

7.
从音、形、义等方面考证“冒”、“冥”、“冢”、“蒙”、“矇”、“濛”、“幪”、“朦”、“萝”、“瞢”、“霧”、“霾”等字的同源关系,来揭示汉字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作家考证是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一翼,一百年来取得了相当成绩,也带来了相当的困扰,归结起来无非是“信”、“疑”二字。古小说作家考证是重要的,要紧的是搞清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在甄别相关文献时要提倡包容的心态,不薄今人信古人。古人的记录,往往是相对可靠的:倒是后人的“辨疑”,反可能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谋”字在古文献中的用法分析及对“谋”字的古文字字形考证,认为“谋”字的本义应当是“贞问”。  相似文献   

11.
李白《静夜思》诗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释义,在当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睡床”说、“井床”说和“胡床”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经多方考证后,认为“睡床”说更合乎情理.以下从两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2.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章针对把《庄子·养生主》一“刀刃若新发于硎”的“硎”解释为模子的说法,指出此说于理解章捍格难通。并从《汉书·玉褒传》、《淮南子·修务训》所述铸剑工序“剥脱”和“砥砺”,考证了“发”为训释为“启”,俗称“启刀”,“硎”非“型”的借字,仍应作“磨刀石”解。章补充肯定了王力《古代汉语》对“新发于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未”字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见否定副词,其所在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通常前置。但《国语》中的“未”字否定句却存有例外,代词宾语并未一律前置。推而广之到先秦其它典籍,可以看清先秦汉语中,“未”字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基本概况,以期对研究其它否定副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宋徐铉校订许慎《说文》时,将许慎未收录、而经典相承传写、时俗正在使用的字归于《说文新附》。许多学者对这些新附字异议纷纷,并有学者对《说文新附》402字进行了考证。出土材料的增多,为我们研究《说文》中未收录字和徐铉补《说文新附》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就敦煌汉简材料中出现的《说文新附》8字“涂、价、铭、坊、馂、槊、棹、僦,”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汉简材料对照,再次考证,以确定此8字在汉代是否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字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之于”二字可省略其一,或当“之”字讲,或当“于”字讲。也即是说“著”即“诸”。文章用《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书籍中的诸多例子验证,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17.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又不断发展变化。本文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炁”字与“气”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用“气”字来代替“炁”字。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角度审视“炁”字,就会发现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文章探究“炁”字字源,剖析“炁”字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考证“炁”字的独特文化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用”字介词结构已经被学者们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研究,然而现代汉语“用”字介词框架一直未被重视,很多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在……上/中/下”、“从……到”等框架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用”字框架到目前并未有人提及,更没有做细致描绘。将“用”字结构纳入“用”字框架之中,在前人对于“用”字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治《说》屡次转引戴侗《六书故》中所引的唐本《说》来考释字。可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有其重要的字学价值。通过考证,认为《六书故》引唐本《说》“械”篆的“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非许慎《说》之原说解,只可作训读《说》之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