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2.
评《出版科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些年来,在从事《编辑之友》编辑工作中,我曾陆陆续续地接触到各地编辑出版的出版类专业刊物,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大同小异,是这些刊物给我留下的一个总体上的粗略印象。在这样一种总体印象的背景下,我见到了复刊后的《出版科学》期刊。 可以说,我同样是以专门刊物编辑的挑剔眼光来审视它的。然而我欣喜地发现,复刊后的《出版科  相似文献   

3.
因为忙于出版社的杂事,之前我很少有时间对自己从事的出版工作进行研究。确切地说,真正在外省的出版科研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从《编辑之友》开始的。记得在《编辑之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在北京一次论坛上的讲  相似文献   

4.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5.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6.
《编辑之友》1985年公开出版至今25年了,一直以倡导编辑科学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促进出版事业发展为宗旨,努力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实用性。《编辑之友》是我爱读的编辑出版专业期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摇篮     
1983年,领导上要我们一拨中青年人,把学术兴趣转向编辑理论研究,恰适中国版协第一届出版研究年会征集论文。拙作《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入选交流,次年《编创之友》第2期全文刊载。不曾想到,那时起,天公撮合,我与《编辑之友》联谊笃厚,几乎岁岁相伴。既读它刊载的文章,又为它写稿。交往中,它却为我铺开了一条不曾想象过的学术活动道路,由最初的编辑理论研究,走向了探讨编辑学,以至深入到编辑史和编辑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部狭仄的办公室里──《在失与得之间》后记杜厚勤在我的编辑生活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编辑之友》杂志联系在一起的,而我能够在编余之际零零散散写些探讨编辑学和研究出版理论的文章,也完全得益于我在《编辑之友》杂志工作的那段经历。记得当初进编辑部的时...  相似文献   

9.
《编辑之友》问世25年了。《编辑之友》从创刊开始,就定位在编辑二字上,从倡导编辑科学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促进出版事业发展到开辟思想领地,共享出版智慧的办刊宗旨一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出版经济》2004,(6):80-80
尊敬的主编及各位编辑: 你们好! 我是北大出版社的一名员工,很偶然的收到你们邮寄赠阅的《出版经济》第四期,随手翻了翻,立刻被她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感觉非常好,还有点意犹未尽。 在出版业从业十余年,业内的报纸杂志看过不少,总感觉出版行业媒体的特点比较鲜明:领导讲话多,专家评点少;泛政治宣教多,专注于出版经营管理少;实务操作层面多;理念提升少;浅层次现象描述多,深层次研究问题少;热闹多,门道少。也许我个人观点极端了一点,但确确实实感觉到出版行业需要一本刊物针对本行业研究问题、提升理念、引导改革、聚拢精英,能…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出版工作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出版工作对于四化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日益增大,关于出版理论的研究已提上议事日程,建立社会主义出版学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作为出版理论的重要内容的编辑理论的研究和作为出版学重要分支的编辑学的建立,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学的建立,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三言五语可以说得清楚的。我这里只是根据自己几年来从事《编辑之友》编辑工作的实践,淡几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记得著名歌手姜育恒有首歌叫《再回首》,歌中唱到:“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十年前.我满怀对出版工作的热爱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十年后我要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对于出版工作的热爱我心依旧。  相似文献   

14.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编辑》《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这六种期刊在2010—2016年所刊载的编辑学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编辑学研究中的作者构成、研究阵地、选题特点及取得的进展等。研究发现:2010—2016年期刊载文量呈现下降趋势;论文分布呈现地区差异;论文研究方法亟待改善;编辑学研究以个体研究为主;多个学科对编辑学予以关注;杂志社、出版机构和高校及高校研究院是编辑学研究的主阵地;"编辑""选题策划"成为研究热点,编辑实务在编辑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编辑学理论研究趋于沉寂,编辑家史料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6.
我原是一个播音员,自从1985年1月主持我台的《青年之友》节目后,从采访、编辑到录音,都由我一人承担,我的感受与当一个播音员的感受是大不一样了,工作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较多的创造性,也有了更自由的天地。在节目总方针指导下,如何下去采访,采些什么,怎样编辑,怎样录音等等都由我自己安排。我主持的《青年之友》节目主要是针对  相似文献   

17.
又到暑气渐消、天高云淡的时节了,望着刚刚收到的一木《编辑之友》,我的思绪回到了四年前的那个秋天。当时,我正为一篇被某报退回的题为《劳作在方格稿纸上》的散文发愁。这篇文章不仅回顾了我十几年的文学编辑生涯,而且抒发了我对编辑工作的一些体验和感受。可是我却找不到一家适合发表的报刊。亲人极力为我分忧,一连跑了几家图书馆,终于找到一本我未曾见过的《编辑之友》。于是,我怀着不妨一试的心情,以自由投稿的方式将文章投寄出去。  相似文献   

18.
“有出版才有编辑”——谈编辑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从历史上看,编辑是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有出版才有编辑,书籍编辑存在于并发展于出版业中,所有编辑都存在于并发展于传播业中。”(《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理论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09页),此话我至今不以为非。不过,当今学术界持有不同见解的一些人认为,不承认历史上有书籍就有编辑,或者不承认孔子、司马迁等人是最早的编辑家,就是否认编辑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过程。这种观点之所以不可取,在于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编辑概念。记得几年前,有人讥之为“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参见《读书》1993年第9期:《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把“鸭头”与“丫头”混淆在一起去讲“历史发展”,才是真正的缺乏历史观点和科学态度。有关这方面的种种混淆,除了令人感到困惑,也引发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古代出版业中的情况考察编辑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是谈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的特征。其中,当然不能不讲区分两种编辑这个老问题,因为不讲这个区分就意味着甘脆放弃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自1919年至1934年,他先后创办、主编、编辑过一系列进步的革命的报刊。五四时期,他创办了进步刊物——《新社会》旬刊;十月革命后不久,他以特约记者身份前赴苏俄,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及时向中国人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实况;1923年回国后,他参加过一段时期党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的编辑工作,主编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和不定期刊以及党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在“五州”运动中,他主编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1931到1932年,  相似文献   

20.
由于《编辑之友》的专业特色和编辑风格,从它创刊时候起,我就成为它的忠实的读者。当它将临十周年之际,我又全部纵览了这份刊物,观其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思其所提出和研究的问题,论其弥补编辑学空白的意义,讲其对编辑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推进,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创办者的眼光和功绩。《编辑之友》是1981年创刊的,最初名为《编创之友》(季刊,内部发行),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5年改为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