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古中原黄帝、炎帝、太昊氏三大部族的联盟中,帝位始终只在黄帝族中更替,在黄帝族中,地位只在以黄帝为始祖的同宗子孙中更替,而黄帝以后父死子继与避位先帝亲子的惯例表明了帝王家族世袭制的存在,且尧舜禹在生前并没有转让帝位。可以推断,在我国古中原地区帝王世袭制至迟在黄帝时代就已取代了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度。  相似文献   

2.
蚩尤属于东夷族,发祥地在山西高平地区。河南省鲁山县滍水及河北省涿鹿县是其活动的地区。蚩尤当是十六世炎帝,为九黎之君,被后世尊为战神。炎帝与黄帝、黄帝与蚩尤有过许多友好的往来与交流,并不是一开始就打仗。九黎部族在与华夏部族的斗争中失败之后,夏商时期可能来到山西一带。海南的黎族当与中原地区的九黎部族有关系。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有一郭集,蚩姓在这个村里是大姓,村中有历史遗存说明蚩尤真有其人。  相似文献   

3.
蚩尤文化是由蚩尤部族及其后裔在历史过程中所创制的文化事象。目前,贵州是蚩尤族后裔苗族的大本营,因此,活态存在成为贵州蚩尤文化资源的显著特色。蚩尤文化起源于丘陵稻作农业,后因种种因素经历了从丘陵过平原迁徙而至贵州山地,这使得贵州蚩尤文化资源还兼具了丘陵、平原、山地综合性地缘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帝尧舜禹时期,中原部族联盟领袖帝的产生是当时中原各部族社会政治力量斗争及世袭制传统交互作用的结果。黄帝族的强大保持了帝始终在黄帝族中产生并以黄帝时起就已实行帝位嫡子世袭。但自少昊以后,黄帝族渐趋衰弱,四岳在帝位继承上决策作用不断增强,由此演出了一幕幕更易帝位继承人的历史闹剧。禹继位后,随着禹的巨大功业,黄帝族的复兴统一国家雏形的形成,帝位嫡子世袭制终于基本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5.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6.
黄帝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三大部族联盟的领袖帝的产生是当时中原各部族间相互力量的消长及其斗争态势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族是有熊国君少典氏族的两个子族。炎帝族从少典氏族分裂出去之后,先后在陕西姜水、湖北烈山和河南淮阳定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鲁山滍水一带,易名蚩尤族,后迁山东济水一带定居。黄帝族继少典氏族仍居有熊,即今河南新郑一带,在河南留下大量史迹。炎黄蚩三族通过兼并战争,黄帝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黄帝肇造了中华文明,被历代尊奉为人文始祖。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历代炎黄子孙来此寻根拜祖。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黄帝作为华夏族共同奉祀的祖先,是其时正在形成中的华夏民族为了追求共同历史文化的产物。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先民,包括上层统治阶级对于祖先黄帝的祭拜也恰好开始于这个时期。黄帝原本是周人的祖先,黄帝族以及早期周人都居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戎狄族具有血缘上的联系。因为后来周人实现了对黄淮江汉广大地区的大一统统治,主导了日后这一地区各古老部族的民族融合,并最终使它们融铸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黄帝自然亦演变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族与其直接后裔周族都为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黄帝族源地”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本文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并运用“模糊史学法”,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初步认为:黄帝部族兴起于古代冀州北部,即今河北、辽宁、内蒙三省区交界地带;考古学界命名的“红山文化”,即是黄帝部族“轩辕古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黄帝四面"神话的历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黄帝四面"神话,学者们的解释颇有歧义,有说是黄帝派亲信治理四方,有说是"布诚心于四方",有说是黄帝宗庙"明堂"的结构。其实是指远古的走婚制。黄帝时代当正是各个部族处于走婚阶段。所谓"黄帝四面"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由此,中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1.
蚩尤和炎帝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后裔或臣属的关系。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不同的两次战争,而且后一次的战争是黄炎联合战败的蚩尤。炎帝和神农并非一个人,古人之所以将其合并为一是因为神农氏是农业时代的部族,而炎帝正是后来农业部族的首领。  相似文献   

12.
蚩尤是我国远古时代杰出的部族首领。但长期以来不仅得不到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且还作为炎黄二帝的对立面不断地受到贬损与笞伐。本文试从蚩尤的功绩、受损的成因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阐明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新时期以来围绕蚩尤与炎帝、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三祖所存在的纷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广阔视野,分析了蚩尤部落集团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史料和民俗材料相结合,阐述了蚩尤所产生的久远而广泛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将蚩尤与炎、黄并称为中华民族三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既是民族平等的必然逻辑,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蚩尤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与黄帝、炎帝并列被尊为“华夏三祖”。但通过整理上古战争神话史料可以发现,蚩尤与炎帝在很多方面有一致之处,而且大量汉、苗两族的文献和神话传说都可以证明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考证上古历史中炎帝与黄帝战争的地界,认定"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均发生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池一带.  相似文献   

16.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炎黄大战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期一场大范围的部落之间比较持久而频繁的战争。炎黄大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战争的总称,或者是这一历史时期内最为显著的特征。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所涉及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炎黄战争的重要战场。《史记·五帝本纪》是研究炎黄大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建筑企业价值和资产规模呈U型关系;和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和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和股权集中度、股权激励、研发强度的正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关公战蚩尤”是一个在山西地区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关公与蚩尤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在这则神话中却“战”到了一起。通过文化要素分析法,我们对“关公战蚩尤”的四大文化要素:盐池与蚩尤、关羽、道教,进行具体分析,以弄清这四大要素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相融合,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揭示出这则神话得以形成的合理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