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是一个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乐记》中之“乐”便有六种含义,从“乐器”到“欢乐”,从感官享乐之物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音乐以至德音的纯粹艺术,几乎包括了先秦人对整个“乐”的看法。本文拟从《乐记》之“乐”的内涵演变,探讨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郑颖 《甘肃教育》2021,(6):132-133
统观敦煌乐舞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乐器乐种、排列方式、表达内容、审美投射的综合形式直接呈现出特有的文化思想。以民族音乐文化交流背景对其展开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脉络式的研究成果具有艺术茫学、宗教文化传播下的音乐文化交融、舞台实践艺术参考的综合理论研究意义。本文通过简要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敦煌乐画的呈现状况,整理出漫长的敦煌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的民族音乐特征,以期以本文为索引,开启对敦煌民族音乐文化交流背景,敦煌音乐史学发展研究角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闽南地区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古窑址分布区域,在福建古陶瓷生产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闽南陶瓷均属民窑生产,民窑瓷器是民间名师巧匠的自由创作,来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论文以闽南瓷绘艺术的作品鉴赏为切入点,从造型之美、胎饰之美、釉色之美、彩绘之美和随性之美五个方面着手,详细论述了闽南瓷绘艺术的美感认知,因此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审美研究是颇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十部乐》植根于中原传统乐舞,广采博纳中外乐舞精华而成,是唐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多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新养分以丰富其乐舞,使各部乐舞内涵得以扩大,这对唐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丰富了唐代乐曲内容,而且还促进了唐代乐器间的交融,成为唐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叙事与文化角度,研究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陶瓷业孕育于稻作文化之中,制作陶瓷像驯化植物一样需要细心与耐心,陶瓷业在性格温和的农耕民族手中达到高峰似乎是一种必然。阴阳五行以及易学关注的垂直与圆周运动,与陶瓷加工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陶瓷中的圆器则是转换与和合的象征。瓷与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模仿乃至替代关系,然而"如玉"并非瓷的终极目标,瓷真正模仿的还是兼具生命内蕴与玉之品质的人体,这也是青花瓷之所以成为中国瓷主流品种的根本原因。中国艺术的主要门类无一不可以在瓷上表现,但瓷与艺之间又不仅仅是载体与载物的关系,八大山人就从景德镇瓷绘那里吸取过重要营养,瓷的"载艺"功能更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诗意。瓷在历史上曾为中国之代名,"china"一词在英语中含义暧昧,应按"名从主人"原则用"Zhongguo"作为中国的英语名。不过,就"在‘china’上表现‘China’"而言,我们仍有许多地方要向西方瓷业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教学当中,有三种类型的活动,一是歌唱,二是律动,三是奏乐。歌唱活动是用人的声音来体验、感受与表达音乐;律动就是用肢体动作、姿态来感受与表达音乐;奏乐活动就是用乐器来体验、感受与表达音乐。幼儿园推行的音乐"节奏·小叮当"特色课程,旨在通过生活中、教学中节奏乐的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实现"乐文化"的园所氛围,让幼儿园里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音乐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7.
正陶瓷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瓷板油画作为一门独特的陶瓷艺术种类,是近代西方油画传入中国与传统陶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还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代表。一、以瓷为"纸"铸就不朽瓷板画历史悠久,往前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明代开始逐步成熟,清中期走向繁荣。瓷板油画以瓷为载体,其色彩丰富,语言独特,形式多样,瓷板平整光洁,便于艺术家挥毫创作,  相似文献   

8.
筝是我国古老的卧弹乐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筝乐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国以前,筝乐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筝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众多民族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筝乐演奏家和筝乐教育家等从多种角度对筝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在欣赏电视电影节目时,往往被一种特殊的民族乐器——瓷甑(zèng)所陶醉。该乐器以其金石音质,美妙的旋律扣人心弦。陶瓷乐器由来已久。考古学家从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的陶瓷乐器,即口哨,它的形状像梨,空腹,仅有一个音孔,吹起来为“呜——”声。到了汉代,这种陶瓷乐器便能吹奏出一些简单的乐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乐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卢渤鑫 《文教资料》2014,(16):69-70
潮州嵌瓷是潮汕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但出于种种原因,它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本文探讨了如何寻找突破口,以使嵌瓷艺术展现勃勃生机,焕发出其应有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诗乐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词(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音乐之间有着复杂交织的离合关系。当代人对唐宋词的欣赏是一种仅仅从文字层面分析,而脱离了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现场感的欣赏,这与唐宋人欣赏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苏轼词作为词史革新的代表,实际上具有表演的艺术特质。苏词从表演者性别、表演乐器、表演姿势及表演内容等诸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革。苏词实际上改变了词——这种盛极于唐宋的艺术表演方式,这是对我们理解苏词在中国词史上革新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审美之弥补。  相似文献   

12.
孙继巍 《文教资料》2011,(32):83-85
陶瓷艺术可以说是综合艺术的体现,雕塑、绘画、装饰等多种形式都有体现,既有立体的,又有平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陶艺脱离了实用功能变成了欣赏瓷,更加注重造型和图案装饰,装饰手段更是多种多样。陶瓷绘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虽然各种艺术形式可以相互借鉴,但简单地移植从艺术价值上讲是不可取的,一定要从工艺、视觉效果和思想内涵上有所突破,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很好地体现陶瓷釉料的绘画语言。  相似文献   

13.
汉朝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比拟和超越的高峰,汉王朝以其开阔的胸襟,兼容并蓄的文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兄弟民族和周边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从而对汉代世俗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洛阳作为西汉东都,东汉国都,大量汉代墓葬安落与此,伴出丰富繁多的乐舞俑资料,这些栩栩如生的乐舞俑,见证了两朝音乐舞蹈的繁荣之景。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音乐的发展史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歌唱艺术为主,经过历史的发展,虽然到后来,乐器也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它们总是依据歌唱艺术的音乐思维形象而进行演奏的,但是乐器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音乐丰富、音域宽广,来展现人的嗓音所达不到的更复杂的歌唱性。  相似文献   

15.
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姐妹艺术有着相通之处,音乐教学可与这些姐妹艺术相结合。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当教学欣赏民族打击乐器时,我要求学生们用绘画的形式将锣、钹、鼓、碰铃等乐器画出来,紧接着听辨其声音,把它的响声和乐器名称一同书写在对应的乐器旁,再用人声模仿打击乐的声音唱一唱,然后选择其中一种乐器,用废纸将该乐器仿造出来,最后让学生们用这些自己制造的“乐器”加上模拟乐器的音响,为歌曲进行即兴伴奏……这些环节包含了音乐以外的绘画、制作、即兴创作等艺术形式。其中绘画和制作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们…  相似文献   

16.
高中咅乐教学中,咅乐欣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 容’ 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咅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咅乐审 美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咅乐视野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丰富 情感,缓解学习压力,自我获得放松。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 美育视角下,高中咅乐欣赏课堂建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创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最具智慧的创造之一。音乐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音乐要通过创作、表演、欣赏来实现艺术价值。学习器乐,对培养人的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器乐就是使用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乐器演奏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协调手臂运动来进行的。这能促使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敏锐与灵活。在演奏乐谱时,眼睛所看到的音符在瞬间经大脑反应到手指上,这个神经反射弧可充分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并使大脑的灵敏度得以提高。良好的音乐演奏者会将…  相似文献   

18.
谢秀容 《新教师》2020,(1):70-71
"三韵"主要指音乐音响艺术所具有的"声韵、意韵、情韵"。而乐器乃乐声情意传播的有力媒介。演奏者借一乐器融合情志于琴声,传递特有情感,别具一番声情韵律。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乐器的美育功能,以丰富音乐"声韵""意韵""情韵"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一、丰富器乐听觉,凸显声韵之美(一)赏声韵之多元音乐审美的主要途径是听觉培养。  相似文献   

19.
王珏 《宜宾学院学报》2007,7(9):108-109
各种艺术载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音乐与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作品追求音乐美,音乐作品追求文学性,两者相得益彰.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结合方式来表达其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化名噪一时,这一时期的音乐研究因史料相对丰富而颇有成果。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乐人、乐器、乐部、乐曲、乐律、乐舞等六大要点。由于研究方式与视角的差异,其成果多有争鸣。尤其针对龟兹乐来源问题、西域乐律乐调的形成问题。出现印度说、伊朗说、中原说等几大观点。此外,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程度亦有分歧。章试图通过对各种成果的整理以求管中窥豹,从而梳理隋唐时期音乐化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