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融合了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神学的思想, 以“太一”学说取代了柏拉图的“理式”论。“太一”说所强调的主观性、唯一性和统一性,最终将古希腊文论导向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坛。  相似文献   

2.
西方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大致经历了从“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之后,哲学传统中关于“本体”观念的演变完成了其向近代的“入学本体论”的转向,而入学本体论是指将人作为一切事物、一切知识的终极确定性根据的哲学系统。它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局限,必然演化出表面上似乎与“入学本体论”截然对立,而实际上又紧密相连的另一种形态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希腊化时期是个价值虚无主义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缺乏创造性和深邃性,但他们却肩负起了为价值虚无的困境开启道路的使命。伊壁鸠鲁幸福主义的伦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探究人生及其终极目的;斯多葛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以宿命论的伦理学反对伊壁鸠鲁学派的无神论和快乐论;怀疑论则对希腊哲学的对象、问题、方法进行全面质疑。普罗提诺本体论而非神学的世界结构把本体归结为一个最高的神。启示了基督教教父把“本体”译作神的“位格”(person),并引出上帝“三位一体”的概念,哲学的伦理观念由此转向宗教。  相似文献   

4.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教育是无“根据”的教育。教育研究有本质说而无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方式。教育哲学必须究问本体论,也就是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以领悟存在的方式来成就其存在,这种存在方式称为生存。因此教育哲学也就是究问生存论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教育。生存论以人存在的时间场域为起点,追问人存在的时间性、意义性和体验性。教育的意义在于完成人的美好生存,为此何谓生存、何以生存、以何生存相应地构成生存论教育哲学的主要题域。回归本体的教育即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可以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本体论对后世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韩愈“性体道用”的心性本体理论,相对于上古哲学的道本体论、中古哲学的礼本体论,说得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思想颠覆。人的终极关怀由自然哲学、伦理哲学向心性哲学的转移,显示了华夏文明由中古向近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23(4):I0001-I0002
哲学研究·政治理论研究论马克思“经济学”、“哲学”与人的二重性存在史少博(1):5周敦颐:儒学本体论思维向度的开启者何善蒙(1):11试析黑格尔从自我意识的起源论个体性存在的思想范晓丽(1):17普罗提诺论Being章雪富(2):30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略论波伏娃《第二  相似文献   

9.
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基本特征张天宝(一)作为哲学范畴的主体,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涵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近似于哲学的“实体”或“本体”概念。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其《范畴篇》中指出,个体是作为“...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始于对存在的关注与追寻,形而上的本体论体现强烈的绝对意识,这源于人类的思维至上性和实践彻底性。绝对意识使哲学形成得以自身的魅力——终极关怀。分析本体论的三重内涵: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在回溯以往本体论追求所显现的绝对意识的同时,更应体味绝对意识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相对主义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它一直试图成为“科学的科学”,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怀疑主义的质疑,也有康德对其的批判,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作为人类的价值对象,本体论的存在却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逐渐缺失的当今社会,对本体论的追求更是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模仿即再现"是前此学术界对"模仿说"的普遍认识,它表明人们总是习惯把古希腊的"模仿说"归结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又进而将亚氏的观点简化为再现、典型等原则,却忽略了它自身内蕴的表现倾向。而实际上,"模仿说"作为古希腊时代的核心美学观念,包含了人们对文艺问题的最初理解。从它在西方美学中的嬗变过程揭示其原本具有的两种倾向,将有助于还原西方早期人们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对当下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以"意象派诗人H.D."之名步入诗坛。她从女性作家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出发,颠覆了被男权社会歪曲和篡改的古希腊神话,对当中经典的"海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和塑造,借以证明语言是父权社会用来钳制女性的工具,但同时也是女性可籍以反击的武器,而她的最终愿景,则是创造一个女性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15.
裴颇之《崇有论》乃是“贵无”思想之反对,其立论之目的在于“救时之弊”,故其立论重在对“贵无”思想所产生之社会流弊进行批判。其在辨析“有”“无”之关系时,亦主张“总混群本”为最高之道,而“无”不过是“有”之所遗,表现了传统儒家士大夫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亚里士多德的ouisa概念的辨析、探源与阐发。亚里士多德用ousia这个词取代了on(存在)在古希腊存在论中的核心地位,这个转变体现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在方向上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在事物之外寻求事物的根据和本原的作法在这一转变中转而为在事物自身中寻求这种根据与本原。亚里士多德把这一根据与本原称为ousia/本在,它被思辨地区分为三个环节:质料、形式、能力,并呈现为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7.
“差异性融合”和“矛盾对立面融合”是古人提出和谐观的依据。“和实生物”的和谐之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善,“和为贵”的和谐之美,构成古人和谐观的价值认知。“依据”和“认知”构成古代和谐观的基本内容。弘扬古代和谐观,有利于当代人们确立“包容”、“统一”、“共赢”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机械论范式对自然的“客观辩证法”的反动决定了“绝对知识”的相对性和科学视野的狭隘性,进而决定了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因此,要使自然科学摆脱“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使之朝向“人性化”与“绿色化”的方向生成,就必须从根本上或源头上扬弃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也就是要实现恩格斯所谓的“科学的哲学化”或科学的“理论思维”化;其方法论进路有两条:一是彰显古希腊哲学中的素朴的有机论,二是颠倒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对当今自然科学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侗族居住地古属样柯夜郎地,传统文明的主要标识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自称“干”的分“佬侗”、“绞侗”和“坦侗”三大部族支系的民族融合为统一的族群生命共同体;其二,在原始认知的始初即创建了“原生性”与“建构性”互为动因的标举民族主体意识及主体精神的古俗文化。和较早时期被称之为传统残留物(rcmnants)一样,侗族古俗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在:一是至今仍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二是不断创造出“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的且“与残留文化相对立的”“新生性文化(emergent culture)”。已然符号化了的“侗不离酸”遗俗即是例证。分析认为,特定意义上,图符化了“侗不离酸”习俗,以“阐释性的符号”方式,表明一个族群集体对“细脖子阳人来到这世上”的处身状态.作“不知吾所以然而然”的领悟,即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之缘在”和族群自我生存环境“生成性”作哲学性思考。而这正是侗族古俗文化在强调习俗性的基础上选择创生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