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及其行卷之风密切相关。经由进士科举及行卷而形成了以进士为主体的古文作者队伍 ;以庶族寒士为核心的进士集团又奠定了古文运动兴起与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韩愈等古文家策略地利用进士科举和行卷之风倡言复古为文 ,为古文运动开局与奠基 ,成效显著。但被动地依赖科举又使古文运动不免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福建教育和科举兴起的初期,考中进士者寥寥可数,本文将唐代福建进士及第者逐一考证出来,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错误。  相似文献   

3.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科举在隋朝创立,在唐代得到巨大发展,科举入仕逐步取代其他方式成为唐代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大士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由于科举从重视明经转向重视文学诗赋的进士科,自魏晋以来的大士族原本以儒家经学为主的家庭教育传统开始也逐渐转向重视文学、诗赋。山东望族清河崔氏的大量史料揭示了唐代大士族的家庭教育传统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6.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近年有人提出唐代科举始于武德元年的说法,从唐武德元年不具备开科取士的条件、孙伏伽不可能成为唐武德元年的进士以及郑颢所进《诸家科目记》记载不足为信等方面,论证了唐代科举不可能始于武德元年(618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分科考试,选举人才,即所谓科举,其制度则始于隋朝。在唐代,适应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科举制有了发展。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分为秀才、明径、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自唐中叶以后,其中的进士科显得更加重要,中后期的一些政府重要官员大多出身于进士,中进士被人们视为“登龙门”。科举逐渐成为当时统治者选拔人才、培养“衣冠户”的重要途径。到宋代,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它的上层建  相似文献   

10.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11.
唐代广西诗人曹邺是桂东北地区考中进士科名的第一人。曹邺登第前的科举历程漫长曲折,但史料对此鲜有记载。从曹邺现存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科举之路经历了离乡赴举、失利自勉,穷居京城、苦读反思,登第成名、喜极而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狭窄等方面。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对于填补区域科举史研究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士为科举时代功名的最高层级,进士情况可以明确反映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东阳进士自唐代登上历史舞台,实际上标志着东阳教育的兴起。总体来说,东阳进士文学成果虽少,但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甚巨,其文学创作除对地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东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和文学角度探讨唐代倡伎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着重分析在“特重科举”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倡伎与新及第进士的交往以及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考中状元即称“大魁天下”,荣耀无比。那么,状元是怎样录取的呢?是不是文才第一才能当状元呢?状元的录取与历代进士科考试科目的变化有关,如唐代重诗赋,宋代偏重经义,明、清则以八股文来衡量高低。士子要擅长当代重视的科目,才有可能大魁天下。状元的录取还与历代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变化有关。如唐代是主司掌文衡,试卷不糊  相似文献   

18.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数更是包揽全国冠、亚、季。此外,福建的人均进士家族数不仅居全国榜首,而且还产生了明代唯一的延续二百多年的七代进士家族。所有这些,既是明代福建拥有强大科举实力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又与其深厚的科举积淀、浓厚的科举氛围、显著发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制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牌坊的研究,许多文章单一从建筑学的视角去探讨。实际上,浙江省的科举功名牌坊具有纪念科举举人、进士功名的作用。修建科举功名牌坊原因主要有皇帝下召修建和地方官员、家族人为光宗耀祖自建。科举功名牌坊的类型分为举人牌坊和进士牌坊两大类,举人牌坊分为普通举人牌坊与解元牌坊两类,进士牌坊分父子进士牌坊、兄弟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是进士的最高牌坊,有三元坊。科举功名牌坊表达了浙江古代社会民众的人生梦,具有鼓励民众勤奋学习、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进士姓氏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为研究对象,对姓氏分布层次、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清朝陕西进士姓氏时空分布规律。这对于充实古代科举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