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两宋绘画受当时政治经济、时代审美风尚等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诗意“写实”的艺术,宋画的“写实”非物象描摹,而是记写瞬间美、永恒美的艺术,是赏悦的艺术,是达自然之道的艺术。现代花鸟画虽在造型、构图、色彩、表达方式等方面与古人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现代花鸟画画家仍需向宋人学习,学习宋人的“敬静”严谨恪守的画品、热爱自然的心态、注重内在身心修养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最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决不同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成比例的。中国古代“建安文学”的发展与其时代之政治动乱、经济衰败的强烈反差的现象,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本从艺术哲学的角度,通过对苏轼散创伤态度,艺术风格与人格追求的论述,展示了苏轼散有补于世、自然天成、闲适旷达和追求完美人格的化品格,同时,也展示了作的复杂心态与卓荦不群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有着相通性和内在的联系。浪漫主义时期是钢琴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由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钢琴音乐也成为众多浪漫主义作曲家最能展示时代音乐风尚的领域之一。浪漫主义文学对钢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浪漫主义文学影响钢琴音乐的审美;钢琴音乐的浪漫的诗意表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启迪着音乐大师的钢琴作品创作灵感,创造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5.
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是一篇解读不尽的佳作,其中重要一点便是遵循了写意这一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法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起着相当的作用。一写意要求文艺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写文艺家的主观情感、意兴,而不是写实地再现客观对象。写意性自然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正因为如此,《阿Q正传》也遵循这一法则,具备这一特征。模糊语言是现代语言的…  相似文献   

6.
补偿意向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脉而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搏动并影响作品的整体取向。就其生成看,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社会群体方面;其二是创作主体方面。在此基础上,文艺家通过自己独特艺术世界的缔构来表现人生的美好憧憬以及对世态人生的合理构想。在创作中补偿意向的超越,又与文艺家的人格建树、品格素养以及独特的艺术追求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研究100年来所用概念的梳理,认为现行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存在概念混乱问题,由于概念的混乱,使得研究对象不确定,学科体系难以形成。所以,必须尽快统一概念,统一研究对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和规律,而不仅仅是审美心理活动,也不仅仅是艺术心理活动。文艺心理学的体系应该是文艺家心理、文艺创作心理、文艺接受心理、文艺批评心理四大块。  相似文献   

8.
《夜》的主人公何华明面对个人欲望与革命理性的冲突时,在革命话语权的控制之下,个人欲望让位于革命理性。这在更深层次上是作家创作中艺术的艰难突围与政治意识的无奈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与革命话语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时代不同,艺术的形式与内蕴的美学思想也不同。时代与艺术的关系,实则是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即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是生命精神、人格旨趣、心灵追求呈现、融贯于自然空间、物质世界。艺术,是自然与时代的呈现与重塑,是提高、升华的自然与时代。时代与艺术,表里如一、浑然天成。正可谓:时代孕育美、艺术承载美、思想意涵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人格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明结晶,包含着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生死焦虑的死亡意识、才性相异的人生追求、入世避世的行为选择、狂慎一体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格的内在冲突。它对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秉持"个我"和"类我"相结合的生存状态,自我设计时应关注个体认知与社会职业的匹配,行为选择时应考虑社会责任并保持顺逆境下的平静心态,人格建构时应注意保护和张扬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夜>的主人公何华明面对个人欲望与革命理性的冲突时,在革命话语权的控制之下,个人欲望让位于革命理性.这在更深层次上是作家创作中艺术的艰难突围与政治意识的无奈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与革命话语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采用著作权法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大多已有立法国家的选择,我国著作权法中也将民间文学艺术作为其保护客体,但其并不能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有效保护。著作权法在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上存在若干局限性,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应在著作权法体系外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赵孟眺主要人生轨迹的审视,可以发现他现实人格意绪结构中入仕的审慎与圆滑;心态的矛盾与痛苦。同时,可以发现其对生命痛苦的积极体验,现实层面向艺术形态转化、在假定性展示中艺术人格精神的超越性,以及对美学原则追求的执着与坚定,畅情于艺术境界的平实与自由。  相似文献   

14.
《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没落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时代的发展使大众认识逐步普及深化 ,其二是什么是小说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种没落是一个转折和一个文学艺术自觉期的苏醒与启蒙。其重构形态表现在 :不再把文学当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题材不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蜂拥性 ,重视艺术直觉 ,艺术对象选择的宽泛 ,重视艺术感受和艺术发现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与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材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叶赛宁在其后期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期的一种矛盾心态,即对工业化、城市化认同的同时,又依恋旧农村与大自然。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赛宁对乡村情感的深厚不舍;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时代要求脱节;诗人保持独立人格的要求与政治环境不和;文学界权威的偏见严重地伤害了诗人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散文作为直接抒写主体感受的艺术,其感人魅力在于作者独立人格形象的显现.主体人格形象既是散文的审美核心,也是散文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新时期新疆散文的兴盛,正得益于作家对主体人格形象多维性与立体性的自觉艺术追求.本文从散文发展的角度,以新疆作家独特的"现代移民"身份背景与矛盾复杂的创作心态为视角,论述了人文环境、地缘环境和作家精神气质对建构新时期新疆散文主体人格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90年代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中理想火焰的熄灭这一现象,值得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是作家对现实的灰色存在过于认同,没有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物心态的微妙变化开掘出深邃的思想主题。文章也从一些作家作品对理想境界、理想人生、理想精神的描述中发掘了我们时代的思想光芒与人格力量。作家只有走出个人体验,拒绝萎琐,才能创造出既直面现实又有理想光芒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的中心问题是创作问题,创作的繁荣是文艺繁荣的唯一标志,也是加强文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一个作家艺术家,需要通过自己的艺术产品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而对一个时代来说,只有作家艺术家向社会贡献出为数甚多的艺术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并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促进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艺思想的研究与讨论,创新与发展,也都是以创作的繁荣为其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