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明代起而在清朝尤甚,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究其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的崛起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制约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将就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为 《文教资料》2007,(21):121-123
中国封建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这种辉煌与发达铸就了中华民族强大的自尊与骄傲。鸦片战争后,当中国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名单中消失之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一般认为,是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事实上,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闭关锁国政策固然难辞其咎,但这一政策在清初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二第18页将明朝的对外封闭政策称为“海禁”,而将清朝的对外封闭政策称为“闭关锁国”。人民版、岳麓版也是“海禁”、“闭关锁国”混用。那么,是使用“闭关”类词语.还是用“海禁”更好呢?笔者认为,用“海禁”更加贴合史实,更加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4.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王朝期间,既有流传千古的太平盛世,也有令后人扼腕叹息的衰败没落,其中,文字狱的兴起制约了清王朝文化的发展,给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风气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对人才造成了摧残。如果说闭关锁国是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那么文字狱的兴起就是推动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本文中,从清朝文字狱形成的条件和因素出发进行,对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清朝时我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国家并无太多的接触。自从国门打开以后,许多西方的元素就流入中国,对我国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的学前教育最早出现在19世纪,受西方元素的影响,我国开始设立新的学堂,学习西方的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了中国近代的幼儿教育与西方学前教育的区别,从制度、时间以及思想等方面研究了西方元素对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十五、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三百年,是中国的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东西方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此以后,却逐步变成落后了。其由先进到落后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明清时期执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灾难,直到近代它的阴魂还未彻底消散,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前进。所以,研究弄清这一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起因、经过和危害教训,  相似文献   

7.
在古籍中我们的先人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文字篇章使用标点符号的历史至今也只有100年左右。清朝末年,虽然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随着外派留学生的增多,中外文化交流还是有所增多的。1897年,广东人王秉耀根据汉语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也是封建专制统治两千多年的大国。一八四○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门户,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就是这种漫长、复杂、充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历史,铸造了我国知识分子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在清朝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关系和政策导致了漠南蒙古臣服于清朝,成为它的北部屏障和直接借助的力量,保证了清朝一六四四年的顺利入关和进占中原,从而使中国历史进入清朝统治时期,其次,它为有清一代的民族统治政策奠定了基础,为统治各族人民提供了经验,对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就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初期.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主动外交活动:但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统治者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晚清新政,包括洋务新政、甲午新政、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互相联系而叉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晚清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最初以下放给督抚事权的方式推进改革,最后又力图通过集权来加强中央权威。所以,晚清新政的历史,就是中央与各省不断调整关系的历史,也是中央权力与各省权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还是晚清中央集权体制不断衰弱的历史。总结这一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书院是我国历代书院的典型,它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历代书院的优秀成果,而且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因此,对清代书院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总结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清代书院的研究情况,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3.
<燕行录>是朝鲜时代遣华使臣的工作、生活记录,内容涉及中国地理、风物、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明清历史和韩中交往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多种多样的中国小说被引入朝鲜,很多人利用燕行的机会带回了中国小说,因此,<燕行录>中偶尔也会涉及有关小说的内容.透过这些纪录,可以窥见当时朝鲜知识阶层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小说流播情况,并钩沉明清时代<三国志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问题一直是历代王朝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历代统治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边疆民族政策。清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其采取的边疆民族政策呈现独特的历史特点,“满蒙联姻”“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利用宗教等都成为了清代边疆民族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内容。对清代边疆民族政策度依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当今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处理可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清初传统封建言论政策的延续之后,戊戌维新时期晚清政府出现了允许办报和禁报政策的反复,直至清末新政时才再开言禁,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时势发展的新闻法规,从而使晚清政府近代新闻言论政策最终得以确立。这一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是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归纳了学界关于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清代回族学者宗教史成就研究,当代史、地方志编纂成就研究,科技文化史、中外交通史成就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自发的农民爱国运动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运动的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坚决反帝的爱国运动并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